今天,推出中國認可的專欄文章《CNAS認證機構專項監督及確認審核典型案例及解析》,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案例1
1.1 案例基本情況
在CNAS專項監督和確認審核中發現,部分獲證組織建立的管理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與組織自身生產經營活動不符的現象。認證機構在認證審核中也存在對這種現象把關不嚴,審核不到位的問題。這類現象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五個方面:
1.1.1 企業體系文件中的組織結構與實際不符。
1)A 電氣有限公司體系文件中組織機構為生產部、技術部、行政部、財務部,CNAS確認審核組與企業管理者代表核實確認,企業實際的部門為行政部、銷售部、采購技術部、質檢部,體系文件表述的與實際組織結構不一致。
2)審核員在B企業工程部(項目部)的審核記錄中描述:“已編制《質量監控細則》,對施工全過程的控制要求作了規定。質安部對工程的施工質量進行全程控制,不定期由工程部和質安部聯合對施工現場進行巡查…”,但是企業質量手冊的組織構架圖中未見有“質安部”這個部門;一階段審核報告未見到有關“質安部”的描述,二階段審核計劃也未見對“質安部”審核的安排,審核記錄也未見到對該部門進行了審核。
1.1.2:體系文件中描述所執行的標準與企業實際采用的標準不一致。
1) CNAS確認審核組在企業現場發現,C棉紡企業實際執行的污水排放行業標準為GB 4287《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而企業體系文件中描述執行的標準為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2) CNAS確認審核組在企業現場發現,D企業體系文件描述的產品標準、組織結構等內容與實際均不一致,且文件無編制、審核、批準及發放記錄。
1.1.3:管理體系條款刪減與實際情況不符。
1) E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企業生產技術部負責設計開發,審核組現場也審核了企業的設計開發過程,但企業的管理體系刪減了設計開發過程。
2) F飼料機械有限公司:企業近期獲得多項專利,存在設計開發活動,審核組現場審核了企業的設計開發過程,但企業管理體系刪減了設計開發過程,刪除理由是“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刪減設計開發。”
1.1.4:體系文件描述的需要確認過程和(或)外包過程與企業實際不一致。
1) G公司的質量手冊中“生產和服務過程控制程序”描述:“本公司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特殊過程為焊接過程和噴漆過程”。管理體系不存在外包過程。對該企業的第一階段審核報告中描述:“特殊過程為“噴涂、焊接工序”。兩個階段的審核報告中均描述不存在外包過程。
CNAS確認審核組在該企業現場確認:認證范圍覆蓋產品的生產無“噴漆過程”,“鋁型材壓鑄成型過程”實際外包。
2)H企業的體系文件描述外包過程為“運輸”,但二階段審核領導層的記錄中記載“無外包”。
3)I飼料機械有限公司體系文件描述“確認本公司外協過程為制版加工”,而CNAS確認審核組在企業現場確認企業生產過程沒有制版加工。
1.1.5:體系文件中描述的產品實現過程與企業實際不符。
1) CNAS確認審核組在J企業現場發現:該企業認證范圍為“外墻干混砂漿和砌筑砂漿的生產和服務”,屬流程性材料。但《過程和產品的質量和監控程序》中“半成品測量和監控程序”全部按硬件產品的特點描述,如:“車間包裝工在包裝過程中應注意核對產品合格證;保持產品外觀清潔、完整;按裝箱單核對裝箱產品及各種說明文件;營銷部負責提供運輸服務,如路途較遠,則可通過鐵路運輸。”查審核檔案發現,審核組在文件審核中未對此提出問題,而在審核報告中評價為“管理手冊和程序文件基于組織的產品特點展開描述”。
2) CNAS確認審核組在K企業現場發現:企業產品測試使用串口調試助手SComAssistanl V2.1軟件,該軟件從公共網上免費下載,帶自測功能,企業每半個月自測驗證。但企業的體系文件描述“本公司無計算機軟件用于監視和測量”。
3) L企業申請的認證范圍和認證證書的認證范圍均為“鑄造件的銷售”,但體系文件中流程圖表現的是Uv油墨、導電布(膠)、底填膠、吸波材料、電磁屏蔽材料的銷售流程。
4) M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范圍為“變速箱的生產和服務”,但企業《生產和服務提供控制程序》描述的產品為“電纜橋架”,與企業的實際產品不一致。
1.2案例解析
1.2.1 背景資料
認證認可的核心作用是傳遞信任,認證機構應當遵循公正公開、客觀獨立、誠實信用的原則開展認證活動。無論是獲證組織還是認證機構失去誠實原則,認證結果的有效性都無從談起。
CNAS確認審核在現場查閱企業體系文件和相關規定時,經常會發現企業的文件中有許多和企業實際不符合的情況。在CNAS開展確認審核之前,這類問題不易被發現,隨著確認審核不斷的深入和抽樣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些問題逐漸引起認可評審的關注。造成這類問題可能存在兩類原因:一種原因是,企業的實際情況發生了變化,體系文件未及時更新;另一種原因是,企業尋求認證的目的是出于客戶或市場的需要,單純為了取得證書,并未實際建立和運行管理體系。
這類問題不僅存在于企業管理體系與實際不符的層面,認證機構審核組的審核記錄也存在與實際不符的問題。因審核員責任心或職業素養不足,或認證機構為了市場需要無原則妥協,對這類問題關注度不夠,發現企業不能滿足認證基本要求或出現不誠信行為時,采取簡單回避的方式,或將責任歸咎于咨詢機構而聽之任之。這里需要強調,認證機構有責任對足夠的客觀證據進行評價,證明獲證客戶管理體系在認證周期內持續滿足要求,確保認證有效性。
在實際的認可專項監督及確認審核中發現,這類與實際不符合的情況涉及方方面面,本案例僅歸納了出現頻次較多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在以往的認可專項監督及確認審核中,曾多次對出現此類問題較多的認證機構進行了認可資格處置,CNAS在今后的認可評審中也將持續關注這類問題,希望認證機構予以足夠重視。
1.2.2 涉及不符合條款
CNAS:CC01-2015 《質量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9.3.1.2.2 第一階段的目的為:
a)審核客戶的文件化的管理體系信息;
……
9.3.1.3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目的是評價客戶管理體系的實施情況,包括有效性。第二階段應在客戶的現場進行,并至少覆蓋以下方面:
a)與適用的管理體系標準或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況及證據;
c)客戶管理體系的能力以及在符合適用法律法規要求和合同要求方面的績效;
d)客戶過程的運作控制;
……
9.6.2.2 監督審核
監督審核是現場審核,但不一定是對整個體系的審核,并應與其他監督活動一起策劃,以使認證機構能對獲證客戶管理體系在認證周期內持續滿足要求保持信任。相關管理體系標準的每次監督審核應包括對以下方面的審查:
……
f)持續的運作控制;
……
9.6.3.2.1 再認證審核應包括針對下列方面的現場審核:
a)結合內部和外部變更來看的整個管理體系的有效性,以及認證范圍的持續相關性和適宜性;
b)經證實的對保持管理體系有效性并改進管理體系,以提高整體績效的承諾;
c)管理體系在實現獲證客戶目標和管理體系預期結果方面的有效性。”
CNAS-RC02 《認證機構認可資格處理規則》
4.1.5 認證機構的認證活動相關信息(如機構管理、認證過程、認證人員等)失實的;
1.3不符合原因分析及糾正與糾正措施
1.3.1 原因分析(不限于)
1) 認證機構受市場競爭壓力影響對此類問題缺乏重視,盲目追求業務量,甚至存在部分機構以審核通過率作為對審核員的考核指標;
2) 審核員缺乏職業素養或能力不足,文件審核、現場審核流于形式,現場審核不關注企業實際生產經營,復制以往的審核記錄,甚至協助企業編造文件或記錄。認證機構沒有對審核員不誠信行為進行監管或監管不力。
1.3.2 糾正及糾正措施(不限于)
1) 對上述項目進行全面評估,存在明顯造假行為的企業應立即被撤銷認證證書。因其他因素導致此問題的,立即對獲證企業進行補充審核,不滿足認證要求的撤銷認證證書。
2) 進一步識別對公正性造成潛在威脅的因素,如認證收費、市場開發及經營獎勵等,采取相應整改措施。
3) 改進機構的公正性監督機制。
4) 對相關管理人員及審核員進行批評、教育與培訓,提高職業素養。
5) 完善認證人員評價考核制度,增加針對職業素養的考核比例。
6) 舉一反三,對以往審核項目進行排查,發現同類問題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案例2
2.1案例基本情況
1)CNAS確認審核組在XX公司現場發現:2015年度“內部審核計劃”“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報告”“管理評審報告”等文件內容與上年度“內部審核計劃”“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報告”“管理評審報告”內容一模一樣。內審報告、管理評審報告“成員名單”一欄為空白;“顧客滿意度”描述為均“%”(數據空白)。
查認證檔案,一階段審核記錄和二階段審核記錄均表明,審核員對2015年內審和管理評審有關材料進行了審核。審核記錄和審核報告對上述問題,均沒有提出異議,且認為內審和管理評審基本有效。
2)2015年CNAS確認審核組在WM電氣有限公司現場發現:
① 《管理手冊》描述該公司組織機構:生產部、技術部、行政部、財務部。經詢問管理者代表,公司實際的部門為:行政部、銷售部、采購技術部、質檢部?!豆芾硎謨浴访枋龅慕M織機構與公司實際內設的機構不一致。
② 《管理手冊》任命的管理者代表于XX?,F場了解,2011年起公司的管理者代表一直為董XX,該公司從來沒有于XX這個人。
③ 體系文件中描述該公司的“熱熔擠出過程”為特殊過程,而該公司生產的產品為金屬柜產品,沒有熱熔擠出工序。
④ 現場詢問該公司管理者代表兼生產部經理董XX有關體系運行的基本情況,董XX不明白內審、管理評審、體系刪減、關鍵過程、環境因素、危險源等是什么意思。
⑤ 該公司提供2014年度與2015年度的內審、管理評審資料,包括內審計劃、審核記錄、不符合報告、管理評審綜述、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等,除時間不同外,其他內容一模一樣。
查認證機構對該公司2014年、2015年審核檔案發現,審核組對上述問題均沒有提出疑議。
3)CX電子有限公司體系文件描述為“占地面積:2000m2;車間面積:1000m2;倉庫面積:200m2;辦公面積:200m2;電腦7部”。認證機構審核組的審核報告描述為:“占地面積:2000m2;車間面積:1000m2;倉庫面積:200m2;辦公面積:200m2;電腦7部,車間廠房和辦公室均為磚混結構,車間光線適宜,辦公區域干凈衛生,布局合理,區域劃分清楚,員工文明禮貌熱情,工作環境基本適宜,基本可滿足要求”。
CNAS確認審核組在該公司現場發現:公司車間及庫房均租用城鄉接合部某居民院落,條件簡陋、車間臟亂,庫房實際面積20m 2。院內不具備辦公條件,公司辦公室設在該公司經理私人兩居室的家中,公司全部資料均在經理家中。
4)查XX藥業有限公司、XX保健制藥有限公司、XX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環境管理體系認證(EMS)檔案發現:三家公司環境管理體系覆蓋的范圍,包括產品和服務、活動不同,但提交的三套管理手冊與程序文件,除文件代碼編號不同外,其余內容皆一致。審核組出具的第一階段審核報告與第二階段審核報告內容完全一致。
2.2案例解析
2.2.1背景資料
管理體系的精髓是持續改進,組織建立并有效運行管理體系,應將內審、管理評審作為自我評價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這一措施識別改進機會,以實現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內部審核、管理評審是認證各個階段審核中的必審內容,對內審、管理評審的審核重點應放在組織的改進措施有效性及持續改進的能力上。特別是在監督審核或再認證審核中,應將組織對上一次內審發現不符合的整改、管理評審提出的改進決定及措施的落實情況作為審核重點,并對照本次內審發現不符合及管理評審提出的改進決定和措施,全面評價組織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有效性。
但隨著認證認可事業的蓬勃發展,申請認證及獲證企業數量猛增,其中良莠不齊。有些人員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的企業,為了獲得認證資格或保持認證資格,采取弄虛作假的方法,管理體系的運行與實際經營兩張皮、走形式。出于市場壓力,個別認證機構或審核員對企業的體系文件與實際與符合、體系運行“兩張皮”、內審管理評審記錄雷同等現象“睜一眼閉一眼”,采取縱容姑息的態度,甚至幫助組織造假,致使此類事件得以存在、延續,嚴重影響了認證認可的質量與聲譽。
在2.1的1)和2)中,審核組對組織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文件審核和對管理層審核流于形式,現場審核不加思考地抄記錄,組織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無效,審核組的審核結論卻仍然是“基本符合要求”。2.1的3)是嚴重的弄虛作假現象,性質惡劣,這種情況已經違反了《認證機構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認證機構應當按照認證基本規范、認證規則規定的程序對認證全過程實施有效控制,確保認證和產品測試過程完整、客觀、真實,并具有可追溯性”的要求。2.1的4)中同一個審核組在相近時間段,審核的三家企業,體系文件內容完全一樣,甚至文件上的企業名稱都一樣,而審核組出具的審核報告內容也完全一樣,也是一種弄虛作假行為,如此不負責任的行為,已嚴重觸及行業底線。
2.2.2涉及不符合條款
CNAS-CC 01:2015《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9.3.1.2.2第一階段的目的為:
a)審核客戶的文件化的管理體系信息;
……
d)收集關于客戶的管理體系范圍的必要信息,包括:
- 客戶的場所
- 使用的過程和設備
- 所建立的控制的水平(特別是客戶為多場所時)
- 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
……
g)評價客戶是否策劃和實施了內部審核與管理評審,以及管理體系的實施程度能否證明客戶已為第二階段做好準備。
9.3.1.3 第二階段的目的是評價客戶管理體系的實施情況,包括有效性。第二階段應在客戶的現場進行,并至少覆蓋以下方面:
……
b)依據關鍵績效目標和指標(與適用的管理體系標準或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期望一 致),對績效進行的監視、測量、報告和評審;
……
e)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
……
9.3.1.4 初次認證的審核結論
審核組應對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收集的所有信息和證據進行分析,以評審審核發現并就審核結論達成一致。
9.6.2.2 ……每次監督審核應包括對以下方面的審查:
a)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
d)管理體系在實現獲證客戶目標和各管理體系的預期結果方面的有效性;
……
2.3不符合原因分析及糾正與糾正措施
2.3.1 原因分析(不限于)
1) 審核員職業素養欠缺,責任心嚴重不足,對問題視而不見,甚至幫助組織造假。
2) 認證機構對審核員的監督檢查制度不建全,監管力度不足。
3) 認證機構風險意識淡薄,風險管控體系不建全,控制措施不到位。
2.3.2 糾正與糾正措施(不限于)
1)立即委派有能力的審核組進行補充審核,如管理體系不滿足要求,暫停或撤銷其認證資格。
2) 舉一反三,由有能力的認證人員對類似的審核檔案進行核查,如有類似問題發生,采取相應整改措施。
3) 重新對公正性和認證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原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一步完善認證風險的控制措施。
4) 建立風險識別與排查機制,采取多種措施降低認證風險,如對高風險客戶增加監督頒次,對審核組進行飛行檢查,對審核檔案進行抽查等。
5) 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者進行追責。
6) 建立健全對認證人員的監督、考核和教育制度,全面提高認證人員風險意識和職業素養。
案例3
3.1
案例基本情況
抽查xx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環境管理體系(EMS)初次認證審核檔案發現:該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對所管轄區域內環境質量控制、對管轄企業的環境監管、轄區所屬環境設施運行等行政管理和服務活動”。EMS認證范圍為“行政管理和服務”,認證證書帶有CNAS認可標識。
認證機構識別的專業為“經營和管理咨詢”,環境因素復雜程度三級。該開發區管委會應屬于公共行政管理中“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專業類別,環境因素復雜程度應為一級。
認證機構的技術領域分析中,沒有識別出“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屬一級環境因素復雜程度。
初次認證審核組由審核員李XX和方XX組成,審核組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認證決定人員柳XX、桑XX、談XX也沒有相應專業能力。
現場審核未對該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所管轄區域內環境質量控制、管轄企業的環境監管、轄區所屬環境設施的運行等行政管理和服務活動進行審核。
認證機構經認可的EMS業務范圍,未包括“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的專業類別。
3.2案例解析
3.2.1 背景資料
1)關于超認可范圍頒發帶有認可標識認證證書的問題
CNAS-RC02:2017《認證機構認可資格處理規則》中4.1.12規定,在非認可范圍宣稱獲得認可屬于CNAS規定的暫停認證機構認可資格的情況,這類問題主要包括幾種類型:
① 在未獲認可的關鍵場所從事與帶CNAS認可標識認證證書相關的關鍵活動,或在認證機構聲稱僅從事一般活動的場所從事關鍵活動等。
CNAS-RC05:2014《多場所認證機構認可規則》中對關鍵活動的界定為:對認證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認證機構的活動,包括:方針的制定與批準,過程或程序的建立,認證人員管理,申請評審,認證活動的策劃與實施以及認證結果的審查、批準和決定等。涉及上述任意一項活動或某一項中的部分活動,無論認證機構如何命名(例如:預合同/申請評審、預審核/檢查人員委派),均屬關鍵活動。
其中產品認證的關鍵活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方針制定與批準;適宜時,認證方案的制定與批準;過程和/或程序的開發與批準;認證人員和分包方能力的初始評價以及批準;認證人員和分包方能力監視過程及其輸出的控制;申請評審,如對申請的技術評審,以及對新技術領域或限于特定活動的認證活動確定技術要求等;評價;監督;適宜時,再認證;認證決定,包括對評價工作的復核;申訴和投訴的處理。管理體系認證的關鍵活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方針制定與批準;過程和/或程序的開發與批準;認證人員的初始批準與培訓控制;認證人員的持續監視;申請評審;選擇與委派審核組;審核策劃與實施;監督和再認證審核的控制;最終報告的復核、認證決定、批準;申訴和投訴的處理。人員認證的關鍵活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方針制定與批準;過程和/或程序的開發與批準;認證工作人員的選擇、批準、監視與培訓;申請評審;評審;考核與再認證的開發、評價與保持;人員認證的決定,包括證書的簽署或授權;適宜時,監督;對申訴和投訴的處理。
認證機構從事上述關鍵活動的場所均視為為關鍵場所,未經CNAS認可不得宣稱獲得認可,或從事與帶CNAS認可標識認證證書相關的上述活動。
② 在未獲認可的業務范圍(如大類或產品標準)中頒發帶CNAS認可標識認證證書。
CNAS對認證機構管理體系的認可通常到認可制度的大類,對產品認證相關的認可制度通常認可到產品標準。認證機構未獲得認可的大類或產品標準不得宣稱獲得認可,不得頒發帶有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
③ 在未按CNAS要求實施強制見證的小類(關鍵類代碼)中頒發帶CNAS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
CNAS-RC01:2017《認證機構認可規則》中附件B 規定的關鍵類代碼CNAS有強制見證要求。未經見證評審通過,即使該類別所在技術組已經CNAS認可,在該“關鍵類代碼”類別內也不得宣稱獲得認可,不得頒發帶有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
這里需要強調:許多認證機構因技術領域劃分、申請評審人員能力、市場因素等原因,在合同評審或審核方案策劃中將未認可的專業類別明顯錯誤地界定為其它已認可的專業類別。對于這類情況,CNAS同樣認定認證機構超認可范圍頒發帶CNAS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
本案例對認證機構的另一個重要提醒是:在同一專業類別中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因素復雜程度等級的情況下,要特別注意環境管理體系業務范圍與環境因素復雜程度的準確界定,以避免高風險專業誤判為低風險專業而導致的超認可范圍認證。CNAS-TRC-012:2017《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證業務范圍分類指南》中明示了這類情況,如一般的“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研究和實驗性開發”屬于三級風險,但“使用大量化學危險品、有害生物細菌等的實驗”則屬于一級風險;“運輸、倉儲和通信業”屬于三級風險,但“危險化學品的運輸和儲藏”則屬于高風險等。認證機構在做技術領域分析時,應特別關注這些專業類別的特殊性,明確區分不同的技術領域分組。在界定認證客戶的認證范圍時,機構應對組織的環境管理特點和污染物及排放性質進行分析,不能死扣代碼。機構應加強環保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切實提高認證管理人員和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人員的能力,以在認證流程的各個環節上識別和處理上述復雜情況。由于許多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人員是從質量管理體系轉換而來,環保知識及實踐經驗比較缺乏,提升人員能力尤為重要。
2)審核有效性的問題
本案例中認證機構的技術領域分析,沒有識別出“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屬于一級環境因素復雜程度,未制定相應的審核員能力準則;認證申請評審對該認證客戶的專業類別及環境因素復雜程度的界定出現偏差,初次認證委派的審核組及認證決定人員都沒能具備“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及一級環境因素復雜程度的專業能力;因為審核組不具備專業能力,導致了未對該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所管轄區域內環境質量控制、管轄企業的環境監管、轄區所屬環境設施的運行等行政管理和服務活動進行審核的嚴重問題;最后,認證決定人員也不具備相應的技術領域知識,不能發現認證及審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導致了該項目認證有效性的系統性失效。
由此可以看出,業務范圍管理、技術領域分析及人員能力準則在認證管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些工作是保證認證有效性的基礎,如果出現問題可能導致嚴重后果,應充分引起重視。
3.2.2涉及不符合條款
1)針對認證機構技術領域分析問題,判定不符合:
CNAS-CC01:2015 《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7.1.2 認證機構應有過程,以確定參與管理和實施審核及其他認證活動的人員的能力準則。應根據每類管理體系標準的要求,針對每個技術領域和認證過程中的每項職能確定能力準則。該過程的輸出應是形成文件的所要求知識和技能的準則,這些知識和技能是有效地實施審核與認證任務以實現預期結果所必需的。
2)針對認證機構業務范圍識別錯誤及審核組委派問題,判定不符合:
CNAS-CC01:2015《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9.1.2.1 認證機構應對認證申請及補充信息進行評審,以確保:
a) 關于申請組織及其管理體系的信息足以建立審核方案;
c) 認證機構有能力并能夠實施認證活動。
3)針對審核有效性問題,判定不符合:
CNAS-CC01:2015《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9.3.1.3 第二階段的目的是評價客戶管理體系的實施情況,包括有效性。第二階段應在客戶的現場進行,并至少覆蓋以下方面:
……
d) 客戶過程的運作控制;
……
3.3
不符合原因分析及糾正與糾正措施
3.3.1原因分析(不限于)
1)機構的技術領域分析人員能力不足,技術領域分析失誤,沒有識別出“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且屬一級環境因素復雜程度。
2)因技術領域分析錯誤,導致申請評審人員專業代碼和風險等級識別錯誤,且未識別該認證范圍未經CNAS認可。
3)因專業代碼和風險等級識別錯誤,審核方案對審核組專業能力的策劃出現錯誤,導致委派了不具備相應專業能力的審核組。
4)因委派的審核組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導致審核有效性出現嚴重問題。
5)因專業代碼和風險等級識別錯誤,導致認證決定人員不具備相應的“客戶的業務領域的知識”。
3.3.2糾正與糾正措施(不限于)
1) 立即將帶CNAS認可標識的證書撤銷,并收回認證證書。
2) 舉一反三,由有能力的人員對類似的“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的認證檔案進行核查,有類似問題發生,采取相應處置措施。
3)對技術領域分析人員進行能力補充(培訓或人員調整),明確業務范圍管理要求,切實提高業務范圍管理水平。
4)重新進行技術領域分析,修訂專業能力評價準則,并對相關人員重新進行專業能力評定。
5)對EMS審核方案管理人員、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員和認證決定人員進行能力補充(培訓或人員調整),重點培訓EMS專業范圍的界定等,以使他們能夠在認證過程各個環節中識別或規避由專業范圍界定引發的認證風險。
案例1
1.1 案例基本情況
在CNAS專項監督和確認審核中發現,部分獲證組織建立的管理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與組織自身生產經營活動不符的現象。認證機構在認證審核中也存在對這種現象把關不嚴,審核不到位的問題。這類現象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五個方面:
1.1.1 企業體系文件中的組織結構與實際不符。
1)A 電氣有限公司體系文件中組織機構為生產部、技術部、行政部、財務部,CNAS確認審核組與企業管理者代表核實確認,企業實際的部門為行政部、銷售部、采購技術部、質檢部,體系文件表述的與實際組織結構不一致。
2)審核員在B企業工程部(項目部)的審核記錄中描述:“已編制《質量監控細則》,對施工全過程的控制要求作了規定。質安部對工程的施工質量進行全程控制,不定期由工程部和質安部聯合對施工現場進行巡查…”,但是企業質量手冊的組織構架圖中未見有“質安部”這個部門;一階段審核報告未見到有關“質安部”的描述,二階段審核計劃也未見對“質安部”審核的安排,審核記錄也未見到對該部門進行了審核。
1.1.2:體系文件中描述所執行的標準與企業實際采用的標準不一致。
1) CNAS確認審核組在企業現場發現,C棉紡企業實際執行的污水排放行業標準為GB 4287《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而企業體系文件中描述執行的標準為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2) CNAS確認審核組在企業現場發現,D企業體系文件描述的產品標準、組織結構等內容與實際均不一致,且文件無編制、審核、批準及發放記錄。
1.1.3:管理體系條款刪減與實際情況不符。
1) E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企業生產技術部負責設計開發,審核組現場也審核了企業的設計開發過程,但企業的管理體系刪減了設計開發過程。
2) F飼料機械有限公司:企業近期獲得多項專利,存在設計開發活動,審核組現場審核了企業的設計開發過程,但企業管理體系刪減了設計開發過程,刪除理由是“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刪減設計開發。”
1.1.4:體系文件描述的需要確認過程和(或)外包過程與企業實際不一致。
1) G公司的質量手冊中“生產和服務過程控制程序”描述:“本公司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特殊過程為焊接過程和噴漆過程”。管理體系不存在外包過程。對該企業的第一階段審核報告中描述:“特殊過程為“噴涂、焊接工序”。兩個階段的審核報告中均描述不存在外包過程。
CNAS確認審核組在該企業現場確認:認證范圍覆蓋產品的生產無“噴漆過程”,“鋁型材壓鑄成型過程”實際外包。
2)H企業的體系文件描述外包過程為“運輸”,但二階段審核領導層的記錄中記載“無外包”。
3)I飼料機械有限公司體系文件描述“確認本公司外協過程為制版加工”,而CNAS確認審核組在企業現場確認企業生產過程沒有制版加工。
1.1.5:體系文件中描述的產品實現過程與企業實際不符。
1) CNAS確認審核組在J企業現場發現:該企業認證范圍為“外墻干混砂漿和砌筑砂漿的生產和服務”,屬流程性材料。但《過程和產品的質量和監控程序》中“半成品測量和監控程序”全部按硬件產品的特點描述,如:“車間包裝工在包裝過程中應注意核對產品合格證;保持產品外觀清潔、完整;按裝箱單核對裝箱產品及各種說明文件;營銷部負責提供運輸服務,如路途較遠,則可通過鐵路運輸。”查審核檔案發現,審核組在文件審核中未對此提出問題,而在審核報告中評價為“管理手冊和程序文件基于組織的產品特點展開描述”。
2) CNAS確認審核組在K企業現場發現:企業產品測試使用串口調試助手SComAssistanl V2.1軟件,該軟件從公共網上免費下載,帶自測功能,企業每半個月自測驗證。但企業的體系文件描述“本公司無計算機軟件用于監視和測量”。
3) L企業申請的認證范圍和認證證書的認證范圍均為“鑄造件的銷售”,但體系文件中流程圖表現的是Uv油墨、導電布(膠)、底填膠、吸波材料、電磁屏蔽材料的銷售流程。
4) M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范圍為“變速箱的生產和服務”,但企業《生產和服務提供控制程序》描述的產品為“電纜橋架”,與企業的實際產品不一致。
1.2案例解析
1.2.1 背景資料
認證認可的核心作用是傳遞信任,認證機構應當遵循公正公開、客觀獨立、誠實信用的原則開展認證活動。無論是獲證組織還是認證機構失去誠實原則,認證結果的有效性都無從談起。
CNAS確認審核在現場查閱企業體系文件和相關規定時,經常會發現企業的文件中有許多和企業實際不符合的情況。在CNAS開展確認審核之前,這類問題不易被發現,隨著確認審核不斷的深入和抽樣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些問題逐漸引起認可評審的關注。造成這類問題可能存在兩類原因:一種原因是,企業的實際情況發生了變化,體系文件未及時更新;另一種原因是,企業尋求認證的目的是出于客戶或市場的需要,單純為了取得證書,并未實際建立和運行管理體系。
這類問題不僅存在于企業管理體系與實際不符的層面,認證機構審核組的審核記錄也存在與實際不符的問題。因審核員責任心或職業素養不足,或認證機構為了市場需要無原則妥協,對這類問題關注度不夠,發現企業不能滿足認證基本要求或出現不誠信行為時,采取簡單回避的方式,或將責任歸咎于咨詢機構而聽之任之。這里需要強調,認證機構有責任對足夠的客觀證據進行評價,證明獲證客戶管理體系在認證周期內持續滿足要求,確保認證有效性。
在實際的認可專項監督及確認審核中發現,這類與實際不符合的情況涉及方方面面,本案例僅歸納了出現頻次較多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在以往的認可專項監督及確認審核中,曾多次對出現此類問題較多的認證機構進行了認可資格處置,CNAS在今后的認可評審中也將持續關注這類問題,希望認證機構予以足夠重視。
1.2.2 涉及不符合條款
CNAS:CC01-2015 《質量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9.3.1.2.2 第一階段的目的為:
a)審核客戶的文件化的管理體系信息;
……
9.3.1.3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目的是評價客戶管理體系的實施情況,包括有效性。第二階段應在客戶的現場進行,并至少覆蓋以下方面:
a)與適用的管理體系標準或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況及證據;
c)客戶管理體系的能力以及在符合適用法律法規要求和合同要求方面的績效;
d)客戶過程的運作控制;
……
9.6.2.2 監督審核
監督審核是現場審核,但不一定是對整個體系的審核,并應與其他監督活動一起策劃,以使認證機構能對獲證客戶管理體系在認證周期內持續滿足要求保持信任。相關管理體系標準的每次監督審核應包括對以下方面的審查:
……
f)持續的運作控制;
……
9.6.3.2.1 再認證審核應包括針對下列方面的現場審核:
a)結合內部和外部變更來看的整個管理體系的有效性,以及認證范圍的持續相關性和適宜性;
b)經證實的對保持管理體系有效性并改進管理體系,以提高整體績效的承諾;
c)管理體系在實現獲證客戶目標和管理體系預期結果方面的有效性。”
CNAS-RC02 《認證機構認可資格處理規則》
4.1.5 認證機構的認證活動相關信息(如機構管理、認證過程、認證人員等)失實的;
1.3不符合原因分析及糾正與糾正措施
1.3.1 原因分析(不限于)
1) 認證機構受市場競爭壓力影響對此類問題缺乏重視,盲目追求業務量,甚至存在部分機構以審核通過率作為對審核員的考核指標;
2) 審核員缺乏職業素養或能力不足,文件審核、現場審核流于形式,現場審核不關注企業實際生產經營,復制以往的審核記錄,甚至協助企業編造文件或記錄。認證機構沒有對審核員不誠信行為進行監管或監管不力。
1.3.2 糾正及糾正措施(不限于)
1) 對上述項目進行全面評估,存在明顯造假行為的企業應立即被撤銷認證證書。因其他因素導致此問題的,立即對獲證企業進行補充審核,不滿足認證要求的撤銷認證證書。
2) 進一步識別對公正性造成潛在威脅的因素,如認證收費、市場開發及經營獎勵等,采取相應整改措施。
3) 改進機構的公正性監督機制。
4) 對相關管理人員及審核員進行批評、教育與培訓,提高職業素養。
5) 完善認證人員評價考核制度,增加針對職業素養的考核比例。
6) 舉一反三,對以往審核項目進行排查,發現同類問題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案例2
2.1案例基本情況
1)CNAS確認審核組在XX公司現場發現:2015年度“內部審核計劃”“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報告”“管理評審報告”等文件內容與上年度“內部審核計劃”“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報告”“管理評審報告”內容一模一樣。內審報告、管理評審報告“成員名單”一欄為空白;“顧客滿意度”描述為均“%”(數據空白)。
查認證檔案,一階段審核記錄和二階段審核記錄均表明,審核員對2015年內審和管理評審有關材料進行了審核。審核記錄和審核報告對上述問題,均沒有提出異議,且認為內審和管理評審基本有效。
2)2015年CNAS確認審核組在WM電氣有限公司現場發現:
① 《管理手冊》描述該公司組織機構:生產部、技術部、行政部、財務部。經詢問管理者代表,公司實際的部門為:行政部、銷售部、采購技術部、質檢部?!豆芾硎謨浴访枋龅慕M織機構與公司實際內設的機構不一致。
② 《管理手冊》任命的管理者代表于XX?,F場了解,2011年起公司的管理者代表一直為董XX,該公司從來沒有于XX這個人。
③ 體系文件中描述該公司的“熱熔擠出過程”為特殊過程,而該公司生產的產品為金屬柜產品,沒有熱熔擠出工序。
④ 現場詢問該公司管理者代表兼生產部經理董XX有關體系運行的基本情況,董XX不明白內審、管理評審、體系刪減、關鍵過程、環境因素、危險源等是什么意思。
⑤ 該公司提供2014年度與2015年度的內審、管理評審資料,包括內審計劃、審核記錄、不符合報告、管理評審綜述、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等,除時間不同外,其他內容一模一樣。
查認證機構對該公司2014年、2015年審核檔案發現,審核組對上述問題均沒有提出疑議。
3)CX電子有限公司體系文件描述為“占地面積:2000m2;車間面積:1000m2;倉庫面積:200m2;辦公面積:200m2;電腦7部”。認證機構審核組的審核報告描述為:“占地面積:2000m2;車間面積:1000m2;倉庫面積:200m2;辦公面積:200m2;電腦7部,車間廠房和辦公室均為磚混結構,車間光線適宜,辦公區域干凈衛生,布局合理,區域劃分清楚,員工文明禮貌熱情,工作環境基本適宜,基本可滿足要求”。
CNAS確認審核組在該公司現場發現:公司車間及庫房均租用城鄉接合部某居民院落,條件簡陋、車間臟亂,庫房實際面積20m 2。院內不具備辦公條件,公司辦公室設在該公司經理私人兩居室的家中,公司全部資料均在經理家中。
4)查XX藥業有限公司、XX保健制藥有限公司、XX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環境管理體系認證(EMS)檔案發現:三家公司環境管理體系覆蓋的范圍,包括產品和服務、活動不同,但提交的三套管理手冊與程序文件,除文件代碼編號不同外,其余內容皆一致。審核組出具的第一階段審核報告與第二階段審核報告內容完全一致。
2.2案例解析
2.2.1背景資料
管理體系的精髓是持續改進,組織建立并有效運行管理體系,應將內審、管理評審作為自我評價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這一措施識別改進機會,以實現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內部審核、管理評審是認證各個階段審核中的必審內容,對內審、管理評審的審核重點應放在組織的改進措施有效性及持續改進的能力上。特別是在監督審核或再認證審核中,應將組織對上一次內審發現不符合的整改、管理評審提出的改進決定及措施的落實情況作為審核重點,并對照本次內審發現不符合及管理評審提出的改進決定和措施,全面評價組織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有效性。
但隨著認證認可事業的蓬勃發展,申請認證及獲證企業數量猛增,其中良莠不齊。有些人員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的企業,為了獲得認證資格或保持認證資格,采取弄虛作假的方法,管理體系的運行與實際經營兩張皮、走形式。出于市場壓力,個別認證機構或審核員對企業的體系文件與實際與符合、體系運行“兩張皮”、內審管理評審記錄雷同等現象“睜一眼閉一眼”,采取縱容姑息的態度,甚至幫助組織造假,致使此類事件得以存在、延續,嚴重影響了認證認可的質量與聲譽。
在2.1的1)和2)中,審核組對組織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文件審核和對管理層審核流于形式,現場審核不加思考地抄記錄,組織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無效,審核組的審核結論卻仍然是“基本符合要求”。2.1的3)是嚴重的弄虛作假現象,性質惡劣,這種情況已經違反了《認證機構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認證機構應當按照認證基本規范、認證規則規定的程序對認證全過程實施有效控制,確保認證和產品測試過程完整、客觀、真實,并具有可追溯性”的要求。2.1的4)中同一個審核組在相近時間段,審核的三家企業,體系文件內容完全一樣,甚至文件上的企業名稱都一樣,而審核組出具的審核報告內容也完全一樣,也是一種弄虛作假行為,如此不負責任的行為,已嚴重觸及行業底線。
2.2.2涉及不符合條款
CNAS-CC 01:2015《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9.3.1.2.2第一階段的目的為:
a)審核客戶的文件化的管理體系信息;
……
d)收集關于客戶的管理體系范圍的必要信息,包括:
- 客戶的場所
- 使用的過程和設備
- 所建立的控制的水平(特別是客戶為多場所時)
- 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
……
g)評價客戶是否策劃和實施了內部審核與管理評審,以及管理體系的實施程度能否證明客戶已為第二階段做好準備。
9.3.1.3 第二階段的目的是評價客戶管理體系的實施情況,包括有效性。第二階段應在客戶的現場進行,并至少覆蓋以下方面:
……
b)依據關鍵績效目標和指標(與適用的管理體系標準或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期望一 致),對績效進行的監視、測量、報告和評審;
……
e)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
……
9.3.1.4 初次認證的審核結論
審核組應對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收集的所有信息和證據進行分析,以評審審核發現并就審核結論達成一致。
9.6.2.2 ……每次監督審核應包括對以下方面的審查:
a)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
d)管理體系在實現獲證客戶目標和各管理體系的預期結果方面的有效性;
……
2.3不符合原因分析及糾正與糾正措施
2.3.1 原因分析(不限于)
1) 審核員職業素養欠缺,責任心嚴重不足,對問題視而不見,甚至幫助組織造假。
2) 認證機構對審核員的監督檢查制度不建全,監管力度不足。
3) 認證機構風險意識淡薄,風險管控體系不建全,控制措施不到位。
2.3.2 糾正與糾正措施(不限于)
1)立即委派有能力的審核組進行補充審核,如管理體系不滿足要求,暫停或撤銷其認證資格。
2) 舉一反三,由有能力的認證人員對類似的審核檔案進行核查,如有類似問題發生,采取相應整改措施。
3) 重新對公正性和認證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原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一步完善認證風險的控制措施。
4) 建立風險識別與排查機制,采取多種措施降低認證風險,如對高風險客戶增加監督頒次,對審核組進行飛行檢查,對審核檔案進行抽查等。
5) 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者進行追責。
6) 建立健全對認證人員的監督、考核和教育制度,全面提高認證人員風險意識和職業素養。
案例3
3.1
案例基本情況
抽查xx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環境管理體系(EMS)初次認證審核檔案發現:該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對所管轄區域內環境質量控制、對管轄企業的環境監管、轄區所屬環境設施運行等行政管理和服務活動”。EMS認證范圍為“行政管理和服務”,認證證書帶有CNAS認可標識。
認證機構識別的專業為“經營和管理咨詢”,環境因素復雜程度三級。該開發區管委會應屬于公共行政管理中“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專業類別,環境因素復雜程度應為一級。
認證機構的技術領域分析中,沒有識別出“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屬一級環境因素復雜程度。
初次認證審核組由審核員李XX和方XX組成,審核組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認證決定人員柳XX、桑XX、談XX也沒有相應專業能力。
現場審核未對該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所管轄區域內環境質量控制、管轄企業的環境監管、轄區所屬環境設施的運行等行政管理和服務活動進行審核。
認證機構經認可的EMS業務范圍,未包括“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的專業類別。
3.2案例解析
3.2.1 背景資料
1)關于超認可范圍頒發帶有認可標識認證證書的問題
CNAS-RC02:2017《認證機構認可資格處理規則》中4.1.12規定,在非認可范圍宣稱獲得認可屬于CNAS規定的暫停認證機構認可資格的情況,這類問題主要包括幾種類型:
① 在未獲認可的關鍵場所從事與帶CNAS認可標識認證證書相關的關鍵活動,或在認證機構聲稱僅從事一般活動的場所從事關鍵活動等。
CNAS-RC05:2014《多場所認證機構認可規則》中對關鍵活動的界定為:對認證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認證機構的活動,包括:方針的制定與批準,過程或程序的建立,認證人員管理,申請評審,認證活動的策劃與實施以及認證結果的審查、批準和決定等。涉及上述任意一項活動或某一項中的部分活動,無論認證機構如何命名(例如:預合同/申請評審、預審核/檢查人員委派),均屬關鍵活動。
其中產品認證的關鍵活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方針制定與批準;適宜時,認證方案的制定與批準;過程和/或程序的開發與批準;認證人員和分包方能力的初始評價以及批準;認證人員和分包方能力監視過程及其輸出的控制;申請評審,如對申請的技術評審,以及對新技術領域或限于特定活動的認證活動確定技術要求等;評價;監督;適宜時,再認證;認證決定,包括對評價工作的復核;申訴和投訴的處理。管理體系認證的關鍵活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方針制定與批準;過程和/或程序的開發與批準;認證人員的初始批準與培訓控制;認證人員的持續監視;申請評審;選擇與委派審核組;審核策劃與實施;監督和再認證審核的控制;最終報告的復核、認證決定、批準;申訴和投訴的處理。人員認證的關鍵活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方針制定與批準;過程和/或程序的開發與批準;認證工作人員的選擇、批準、監視與培訓;申請評審;評審;考核與再認證的開發、評價與保持;人員認證的決定,包括證書的簽署或授權;適宜時,監督;對申訴和投訴的處理。
認證機構從事上述關鍵活動的場所均視為為關鍵場所,未經CNAS認可不得宣稱獲得認可,或從事與帶CNAS認可標識認證證書相關的上述活動。
② 在未獲認可的業務范圍(如大類或產品標準)中頒發帶CNAS認可標識認證證書。
CNAS對認證機構管理體系的認可通常到認可制度的大類,對產品認證相關的認可制度通常認可到產品標準。認證機構未獲得認可的大類或產品標準不得宣稱獲得認可,不得頒發帶有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
③ 在未按CNAS要求實施強制見證的小類(關鍵類代碼)中頒發帶CNAS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
CNAS-RC01:2017《認證機構認可規則》中附件B 規定的關鍵類代碼CNAS有強制見證要求。未經見證評審通過,即使該類別所在技術組已經CNAS認可,在該“關鍵類代碼”類別內也不得宣稱獲得認可,不得頒發帶有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
這里需要強調:許多認證機構因技術領域劃分、申請評審人員能力、市場因素等原因,在合同評審或審核方案策劃中將未認可的專業類別明顯錯誤地界定為其它已認可的專業類別。對于這類情況,CNAS同樣認定認證機構超認可范圍頒發帶CNAS認可標識的認證證書。
本案例對認證機構的另一個重要提醒是:在同一專業類別中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因素復雜程度等級的情況下,要特別注意環境管理體系業務范圍與環境因素復雜程度的準確界定,以避免高風險專業誤判為低風險專業而導致的超認可范圍認證。CNAS-TRC-012:2017《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證業務范圍分類指南》中明示了這類情況,如一般的“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研究和實驗性開發”屬于三級風險,但“使用大量化學危險品、有害生物細菌等的實驗”則屬于一級風險;“運輸、倉儲和通信業”屬于三級風險,但“危險化學品的運輸和儲藏”則屬于高風險等。認證機構在做技術領域分析時,應特別關注這些專業類別的特殊性,明確區分不同的技術領域分組。在界定認證客戶的認證范圍時,機構應對組織的環境管理特點和污染物及排放性質進行分析,不能死扣代碼。機構應加強環保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切實提高認證管理人員和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人員的能力,以在認證流程的各個環節上識別和處理上述復雜情況。由于許多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人員是從質量管理體系轉換而來,環保知識及實踐經驗比較缺乏,提升人員能力尤為重要。
2)審核有效性的問題
本案例中認證機構的技術領域分析,沒有識別出“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屬于一級環境因素復雜程度,未制定相應的審核員能力準則;認證申請評審對該認證客戶的專業類別及環境因素復雜程度的界定出現偏差,初次認證委派的審核組及認證決定人員都沒能具備“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及一級環境因素復雜程度的專業能力;因為審核組不具備專業能力,導致了未對該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所管轄區域內環境質量控制、管轄企業的環境監管、轄區所屬環境設施的運行等行政管理和服務活動進行審核的嚴重問題;最后,認證決定人員也不具備相應的技術領域知識,不能發現認證及審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導致了該項目認證有效性的系統性失效。
由此可以看出,業務范圍管理、技術領域分析及人員能力準則在認證管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些工作是保證認證有效性的基礎,如果出現問題可能導致嚴重后果,應充分引起重視。
3.2.2涉及不符合條款
1)針對認證機構技術領域分析問題,判定不符合:
CNAS-CC01:2015 《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7.1.2 認證機構應有過程,以確定參與管理和實施審核及其他認證活動的人員的能力準則。應根據每類管理體系標準的要求,針對每個技術領域和認證過程中的每項職能確定能力準則。該過程的輸出應是形成文件的所要求知識和技能的準則,這些知識和技能是有效地實施審核與認證任務以實現預期結果所必需的。
2)針對認證機構業務范圍識別錯誤及審核組委派問題,判定不符合:
CNAS-CC01:2015《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9.1.2.1 認證機構應對認證申請及補充信息進行評審,以確保:
a) 關于申請組織及其管理體系的信息足以建立審核方案;
c) 認證機構有能力并能夠實施認證活動。
3)針對審核有效性問題,判定不符合:
CNAS-CC01:2015《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9.3.1.3 第二階段的目的是評價客戶管理體系的實施情況,包括有效性。第二階段應在客戶的現場進行,并至少覆蓋以下方面:
……
d) 客戶過程的運作控制;
……
3.3
不符合原因分析及糾正與糾正措施
3.3.1原因分析(不限于)
1)機構的技術領域分析人員能力不足,技術領域分析失誤,沒有識別出“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且屬一級環境因素復雜程度。
2)因技術領域分析錯誤,導致申請評審人員專業代碼和風險等級識別錯誤,且未識別該認證范圍未經CNAS認可。
3)因專業代碼和風險等級識別錯誤,審核方案對審核組專業能力的策劃出現錯誤,導致委派了不具備相應專業能力的審核組。
4)因委派的審核組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導致審核有效性出現嚴重問題。
5)因專業代碼和風險等級識別錯誤,導致認證決定人員不具備相應的“客戶的業務領域的知識”。
3.3.2糾正與糾正措施(不限于)
1) 立即將帶CNAS認可標識的證書撤銷,并收回認證證書。
2) 舉一反三,由有能力的人員對類似的“各級人民政府、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及相應職能機構”的認證檔案進行核查,有類似問題發生,采取相應處置措施。
3)對技術領域分析人員進行能力補充(培訓或人員調整),明確業務范圍管理要求,切實提高業務范圍管理水平。
4)重新進行技術領域分析,修訂專業能力評價準則,并對相關人員重新進行專業能力評定。
5)對EMS審核方案管理人員、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員和認證決定人員進行能力補充(培訓或人員調整),重點培訓EMS專業范圍的界定等,以使他們能夠在認證過程各個環節中識別或規避由專業范圍界定引發的認證風險。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