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安全帽標準(GB 2811- 2019 頭部防護 安全帽)已于2019年12月31日發布了。新標準將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標準廢止了 舊版GB 2811 - 2007 ,您正在使用的安全帽是否合規,快對照標準檢查一下吧。

相關全文:




我們在基層事故調查與統計過程中發現,多起死亡事故中,受害人戴了安全帽,但還是被物體打擊或頭部撞擊地面致死。
究其原因,竟然是沒有系下顎帶造成的。
案例一:某建筑施工工地,一名戴著未系下顎帶的安全帽的工人從起重機吊起的空心磚框下經過時,鋼筋空心磚框將空心磚擠壓破碎,其中一塊空心磚碎塊將這名工人的安全帽打翻掉落,另一塊碎塊砸中其頭部,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案例二:某建筑施工工地,一名戴著未系下顎帶的安全帽的工人負責在起重機下將竹笆捆扎后懸掛到吊鉤上,當竹笆吊起后,突然一片竹笆掉落下來,正好砸中其安全帽帽舌,將安全帽打翻在地,這名工人本能地后退時,不慎跌倒,后腦撞擊地面,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案例三:某建筑施工工地,一名戴著未系下顎帶的安全帽的工人在1.5米左右高的腳手架上作業時,不慎墜落地面,墜落過程中安全帽離開頭部,該工人后腦部直接撞擊地面,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如果戴安全帽系了下顎帶,以上3起事故可能不致致人死亡。
《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并監督、教育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佩戴、使用”;國家標準《安全帽》規定,產品說明必須聲明“為充分發揮保護力,安全帽佩戴時必須按頭圍的大小調整帽箍并系緊下頦帶”。
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戴安全帽不系下顎帶的行為時,可以責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隱患,生產經營單位拒不執行的,新的《安全生產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責令生產經營單位停產停業整頓,并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新《安全生產法》第九十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四)未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的。
如果用人單位未按規定
提供勞動防護用品
需承擔法律責任!
安全帽佩戴時的注意事項
1.頭頂與帽體內頂保持一定距離
因為緩沖襯墊的松緊由帶子調節,所以人的頭頂和帽體內頂部的空間垂直距離,一般在25mm~50mm之間,至少不要少于32mm為好。這樣才能保證當遭受到沖擊時,帽體有足夠的空間可供緩沖,平時也有利于頭和帽體間的通風。
2.下頰帶必須扣在頜下并系牢
安全帽的下頰帶必須扣在頜下并系牢,松緊要適度。這樣不致于被大風吹掉,或者是被其他障礙物碰掉,或者由于頭的前后擺動,使安全帽脫落。
3.不要為透氣隨便再行開孔
安全帽體頂部除了在帽體內部安裝了帽襯外,有的還開了小孔通風。在使用時不要為透氣而隨便再行開孔,因為這樣作將會便帽體的強度降低。
4.下頰帶必須扣在頜下并系牢
安全帽的下頰帶必須扣在頜下并系牢,松緊要適度。這樣不致于被大風吹掉,或者是被其他障礙物碰掉,或者由于頭的前后擺動,使安全帽脫落。
5.受過重擊的安全帽均應報廢
由于安全帽在使用過程中,會逐漸損壞。所以要定期檢查,檢查有沒有龜裂、下凹、裂痕和磨損等情況,發現異常現象要立即更換,不準再繼續使用。
任何受過重擊、有裂痕的安全帽,不論有無損壞現象,均應報廢。
6.嚴禁使用只有下頜帶與帽殼連接的安全帽,也就是帽內無緩沖層的安全帽。
7.室內作業也要佩戴安全帽
特別是在室內帶電作業時,更要認真戴好安全帽,因為安全帽不但可以防碰撞,而且還能起到絕緣作用。
8.無安全帽一律不準進入施工現場
9.注重清潔與保護
平時使用安全帽時應保持整潔,不能接觸火源,不要任意涂刷油漆,不準當凳子坐,防止丟失。如果丟失或損壞,必須立即補發或更換。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