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SO發布多項新標準,其中包括眼面保護系列國際標準 ISO 16321、醫療保健產品滅菌新指南ISO/TS 22421、智慧城市中保護隱私的國際標準ISO/IEC TS 27570等,質量與認證(ID:cncete)將ISO最新動態整理如下:
ISO剛剛發布眼睛保護國際標準
眼睛是我們觀察世界的窗口,也是我們最發達的感覺器官之一,但人們經常忽視我們珍貴的眼睛。而對眼睛的傷害可能對身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工作和娛樂以及其他任何情況下,都要重視保護眼睛,佩戴個人防護裝備。
ISO的眼面部保護專家分技術委員會剛剛發布了眼面部保護設備的多項標準,這些設備可防止對眼睛的所有危害,包括紫外線(UV)和紅外線(IR)輻射,并考慮到焊接保護的最新發展。
雖然有各種國家標準,但ISO發布的這些標準是第一個國際公認的眼面部保護標準,并涉及眼部保護的最新趨勢和技術。
一、在工作中
ISO 16321系列標準規定了眼面部設備的通用要求,可防止工作場所常見的危害,如飛行顆粒、有害氣體、光輻射、飛濺物等。
標準分為三個部分:
ISO 16321-1《職業用眼睛和面部防護-第1部分:一般要求》
ISO 16321-2.《職業用眼睛和面部防護-第2部分:焊接和相關技術中使用的防護裝置附加要求》
ISO 16321-3. 《職業用眼睛和面部防護-第3部分:網狀防護裝置的附加要求》
二、在運動場上
ISO 18527系列標準對滑雪、游泳、美式網球和英式壁球的眼面部保護設備做出規定,以確保其有效防止潛在的危險。
這三部分是:
ISO 18527-1《運動用眼睛和面部防護-第1部分:高山滑雪和單板滑雪護目鏡的要求》
ISO 18527-2《運動用眼睛和面部防護-第2部分:美式網球和英式壁球護目鏡的要求57》
ISO 18527-3《運動用眼睛和面部防護-第3部分:水面游泳用眼鏡的要求和測試方法》
這些標準以及其他與眼面部保護有關的標準是由ISO/TC 94“個人安全-個人防護設備”技術委員會的SC 6“眼面部保護”分技術委員會制定的。ISO/TC 94/SC 6的秘書處工作是由英國的ISO成員BSI承擔。
ISO發布旨在保持清潔的國際標準
ISO剛剛發布關于醫療保健產品滅菌新指南。
確保醫療設備不受任何種類的微生物污染,需要用顯微鏡觀察來檢測所有可能的污染源,包括來自環境和人員本身的污染源。
這些因素和要求是多方面的,取決于醫療設備的使用位置以及滅菌前的清洗方式。新的技術規范為滅菌器提供了首個國際認可的要求,以確保涵蓋所有的基礎層面。
ISO/TS 22421《醫療保健產品的滅菌——醫療保健設施中醫療器械終端滅菌用滅菌機的通用要求》提供了高水平的總體要求和相應的測試方法,并為進一步制定更詳細的標準奠定了基礎。
該項標準考慮了有助于醫療設備安全和有效運行的諸多因素,例如其設計和結構、指示、監測、控制和記錄設備的提供、設備的排放以及制造商需提供的信息等。
ISO/TS 22421是由ISO/TC 198“醫療保健產品滅菌”技術委員會制定的,其秘書處是由ISO美國成員ANSI承擔。
ISO剛剛發布在智慧城市中保護隱私的國際標準
云計算、物聯網、移動網絡和人工智能只是城市用來提高效率及改善市民生活質量的一些工具,但它們也使我們面臨與個人隱私安全相關的風險和問題。解決方案和標準比比皆是,但當系統和互通性如同利益相關者一樣繁雜時,方向就不總是那么清晰了。ISO剛剛發布的一項新的技術規范旨在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ISO/IEC TS 27570《隱私保護——智慧城市隱私指南》針對隱私管理和采用支撐標準提出了建議和指南。這些建議適用于與智慧城市生態系統中服務的交付、使用或可用性相關的組織和利益相關者,其中許多技術、系統和利益相關者以多種復雜的方式相互作用。
制定該技術規范的專家組召集人凱·蘭南伯格(Kai Rannenberg)教授表示,這種復雜性可能對隱私保護構成挑戰,“但可以使用許多不同的標準,包括大數據、云計算、IT治理等方面的標準”。
“關鍵是要知道哪一個最合適,以及怎么做。ISO/IEC TS 27570提供了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受益于現行標準的指南。”
該文件采取了多個機構及以公民為中心的觀點,并就如何在全球和組織層面為公民的利益使用隱私標準提供了指南。
更重要的是,它將為智慧城市未來的隱私標準鋪平道路,包括通信、隱私管理計劃和政策制定以及同意管理等方面的標準。
ISO/IEC TS 27570適用于所有類型和規模的組織,包括在智慧城市環境中提供服務的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政府實體和非營利組織。
本技術規范是由ISO/IEC JTC 1“信息技術”聯合技術委員會的SC 27“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分技術委員會 制定,該委員會是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信息技術部門。SC 27的秘書處是由德國ISO成員DIN擔任。
ISO發布評估氣候變化風險的國際標準
有效適應氣候變化需要了解您的風險和脆弱性。在ISO氣候適應系列標準中又增加了ISO剛剛發布關于風險評估的新標準。
氣候變化是許多企業最頭疼的問題之一,隨之而來的極端天氣、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災害成為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所有人都需要關注的全球風險之首。
一方面,緩解氣候變化的行動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組織仍需要采取措施進行適應。了解和評估其風險和脆弱性是其中的關鍵要素。
ISO 14091《適應氣候變化–脆弱性、影響和風險評估指南》描述了如何理解組織的脆弱性,以及如何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制定和實施合理的風險評估。該標準可用于評估當前和未來的氣候變化風險。
該標準為篩選評估和影響鏈的使用提供了指南,并允許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獲得此類信息并以國際認可的方式對其進行記錄,可以幫助各種規模的組織做出更好的業務決策。它也是發布氣候相關報告的有用工具。
ISO 14091是新發布的適應氣候變化標準系列中的最新標準,該標準是歸類于ISO 14090《適應氣候變化–原則、要求和指南》系列標準中。ISO 14090描述了適應氣候變化的許多要素,包括預先計劃、適應計劃、實施、監測和評估以及報告和溝通。
該系列標準化中的其他標準包括技術規范ISO / TS 14092《適應氣候變化–地方政府和社區適應計劃的要求和指南》、未來標準ISO 14093《為地方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資金的機制:基于績效的氣候適應性撥款》以及ISO 14097.一項關于評估和報告氣候變化相關投資和融資活動的框架性標準。
所有這些標準都是ISO/TC 207“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的SC 7“溫室氣體管理及相關活動”分技術委員會的工作。其秘書處是由中國的ISO成員SAC和加拿大的ISO成員SCC聯合承擔。
ISO發布保障網絡安全國際標準
ISO剛剛發布有關網絡安全框架的新指南。
隨著我們的世界越來越數字化、聯系越來越密切,網絡攻擊的威脅也隨之上升。組織需要合適的彈性和安全系統及流程來保護它們,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網絡安全框架。ISO剛剛發布兩個新的指南文件旨在幫助組織制定最佳安全框架從而保證網絡安全。
ISO / IEC TS 27110《信息技術、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網絡安全框架開發指南》是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聯合制定的,規定了如何創建或完善健全的系統來防御網絡攻擊。
由于存在許多不同的網絡安全框架,并且其中包含大量不同的詞匯和概念結構,ISO / IEC TS 27110旨在通過提供國際公認的最小單位的概念和定義來簡化創建者和用戶的任務。這樣一來,您就可以騰出寶貴的時間來應對網絡安全的真正威脅,而不必為概念和術語所困擾。
ISO / IEC TS 27100《信息技術–網絡安全–概述和概念》補充了ISO / IEC TS 27110.該標準定義了網絡安全,建立了以數字形式處理信息安全風險的語境,并描述了包括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相關的關系。
制定這些文件的ISO專家工作組召集人愛德華·漢弗萊(Edward Humphreys)博士表示,新指南將幫助行業參與者更有效地管理遍及數字世界的網絡風險。
“ IT安全部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遵守完全不同的規定,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新指南將保證寶貴的時間和資源可以用于實際的網絡安全活動,這將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來應對實時網絡威脅。”他說。
“各個國家和全球環境之間存在差異。這些新的技術規范旨在提供明確的指南,以幫助組織創建和使用靈活的網絡安全框架,同時允許框架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這將有助于減少這些差異,同時滿足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并在整個行業中形成一致性。”
ISO / IEC TS 27110和ISO / IEC TS 27100是由ISO / IEC JTC 1“信息技術”聯合技術委員會的SC 27“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分技術委員會制定的,其秘書處是由德國的ISO成員DIN承擔。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