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磅發布:廣東省地理標志評價體系和首批“粵地優品--廣東高品質地理標志”名單
廣東商標協會對符合申報條件的地理標志,組織5名評審專家(法律、經濟、農業、標準化、質量技術檢測領域各1名)運用《廣東省地理標志評價體系》對廣東省地理標志進行評價,最終評審出首批12個“粵地優品--廣東高品質地理標志”。并借助廣東商標協會平臺的資源力量,提供機會,鼓勵和促進地理標志產業發展,實現地理標志的運營和推廣。
廣東省地理標志評價體系
為認真學習《關于加強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提升區域品牌價值,加強引導,突出品牌價值提升,從制度層面和實踐層面保護和促進地理標志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廣東商標協會組織專業力量,通過產地走訪、行業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制定《廣東省地理標志評價體系》。
該評價體系是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根據《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年度工作指引(2021)》“大力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和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著力打造區域品牌和特色地理標志產品”的要求,參考《國家標準 區域品牌價值評價 地理標志產品》(GBT36678-2018)的相關內容,同時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與農產品可持續評價體系” (SAFA)和瑞士聯邦知識產權局“地理標志影響指標評價指南”,通過多方調研,結合數字化信息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調研、甄別、賦值、評估,最終設立5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50個三級指標,兼具國際規范和地方特色。
一級指標側重各維度,分別為法律、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五個維度,確保評價指標的廣泛性和科學性。該分類具有一定的國際通行性和地方適用性;二級指標側重各領域和各類型,確保評價指標的針對性;三級指標側重地理標志各類考核重點,同時體現地方特色,確保評價指標的可操作性。三級指標相互之間具有較強的邏輯關聯性。
憑借該評價體系,協會最終形成了廣東省地理標志促進建議目錄以及開展了首批“粵地優品--廣東高品質地理標志”評價活動。旨在通過《廣東省地理標志評價體系》針對廣東省地理標志進行評價,劃分出目前省內促進運用推廣比較優秀的地理標志,推動產品貿易和供需對接,引導下一步地理標志運營推廣工作的展開。
開展“粵地優品--廣東高品質地理標志”評價活動
“粵地優品--廣東高品質地理標志”評價活動一經發出,面向全省地理標志行業協會及相關主體進行廣泛宣傳,各地方政府以及行業協會、企業等都積極參與,如英德市茶業行業協會、順德香云紗協會等積極響應。該評價活動符合申報條件為:1.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或地理標志商標獲批時間已達3年以上;2.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或地理標志商標核準/許可使用專用標志的企業達 5 家以上;3.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或地理標志商標知名度、美譽度高,產品質量優良,品質和感官特色突出,消費者滿意度高。全省符合其申報條件的地理標志共22個。
廣東商標協會對符合申報條件的地理標志,組織5名評審專家(法律、經濟、農業、標準化、質量技術檢測領域各1名)運用《廣東省地理標志評價體系》對廣東省地理標志進行評價,最終評審出首批“粵地優品--廣東高品質地理標志”,分別為:英德紅茶、鳳凰單叢(樅)茶、化橘紅、白蕉海鱸、吳川月餅、香云紗、東陂臘味、端硯、羅定稻米、增城絲苗米、馬壩油粘米、南雄板鴨,并予以公示。對選出的這12個高品質地理標志,廣東商標協會將會在廣東商標品牌年會對申報主體授予“粵地優品--廣東高品質地理標志”牌匾,并借助廣東商標協會平臺的資源力量,提供機會,鼓勵和促進地理標志產業發展,實現地理標志的運營和推廣。
在廣東商標協會、地方政府和地理標志行業協會、地理標志核準使用企業等多個主體的共同努力之下,粵地優品逐步打響名聲,打造出屬于粵地特色地理標志,口碑做起來,形象樹起來,名聲響起來,帶動當地經濟文化可持續蓬勃發展。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商標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