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規范專利申請行為,降低非正常申請占比,強化高價值專利培育,促進全省知識產權事業高質量發展,山東省市場監管局決定持續推進專利申請行為的規范整治。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不以真實發明創造活動為基礎,為牟取不正當利益或者虛構創新業績、服務績效,單獨或者勾連提交各類專利申請、代理專利申請、轉讓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等行為都屬于非正常申請專利行為。
山東提出將加強分級分類治理。對本轄區內提交非正常專利申請的單位和個人,在相關項目申報、資助獎勵、預審服務、優先審查等環節予以重點關注,并區別不同情況開展分類整治。一是對申請人無異議的,督促主動撤回。二是對申請人有異議的,指導按時提交申訴材料,跟蹤申訴處理情況。建立非正常申請申訴逐級審核工作機制,嚴格核實申訴請求,重點核實相關單位、個人生產、研發有關情況,提高申訴質量。三是對拒不撤回又不提交申訴材料和充分書面證據的,根據情節依法從嚴處理,取消享受本地相關政策優惠的資格,取消申報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和優勢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備案企業等資格,取消中國專利獎、省專利獎申報、參評或獲獎資格。
同時,突出重點違規行為治理。聚焦異常大量申請、冒用他人信息申請、屢次申請非正常專利、倒買倒賣非正常專利申請以及無研發投入、無研發人員、無生產經營的“三無”空殼公司申請專利等涉嫌違法違規的重點問題線索,建立重點工作臺賬,逐項攻堅克難。突出重點代理機構監管。組織開展代理機構“藍天”專項行動,加大對代理非正常專利申請和無資質專利代理的打擊力度。建立重點關注代理機構名錄,對重點監管對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在專利保護、運用等項目申報方面給予重點關注;對以虛借聯系人名義從事“黑代理”或規避代理監管等違法行為,進行重點關注。
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專利代辦處將在專利受理、預審、企業備案等環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主動排查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前移“打擊關口”。持續加大對非正常專利申請的主動核查力度,設立專線,鼓勵社會公眾舉報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違規指標設置和不當資助獎勵政策等。
此外,山東將組織開展專利獎勵資助等各類政策自查整改,不得直接將專利申請、授權數量作為享受獎勵或資格資質評定政策的主要條件;對專利授權的各類財政性資助每年至少減少1/4.堅決杜絕重復資助、超額資助、清零獎勵、變相資助、大戶獎勵等情況。積極協同公安、教育、科技、工業信息化、衛生等部門,依法核查、從嚴處置涉嫌違法違規重點問題線索;改進完善與專利工作相關評價標準,加強評審、認定管理工作中的專利質量評價,有效利用專利權評價報告,突出質量導向。按照《市場監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辦法》及有關政策文件,將提交非正常專利申請和從事違法專利代理等行為列為失信行為,并予以管理、公示。
各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省局各有關處室、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持續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國知發保字〔2022〕7號)要求,進一步規范專利申請行為,降低非正常申請占比,強化高價值專利培育,促進全省知識產權事業高質量發展,省局決定持續推進專利申請行為的規范整治,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健全快速聯動處置機制
對國家知識產權局通報的相關信息,省局將第一時間通報各市局。各市局要第一時間處理、按時反饋,定期匯總、報送本轄區通報案件、重點問題線索、主動核查情況、舉報線索處理情況和資助政策制定調整情況等。同時,各市局要主動加強與科技、教育、衛生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及時通報非正常專利申請有關情況。
二、加強分級分類治理
對本轄區內提交非正常專利申請的單位和個人,在相關項目申報、資助獎勵、預審服務、優先審查等環節予以重點關注,并區別不同情況開展分類整治。一是對申請人無異議的,督促主動撤回。二是對申請人有異議的,指導按時提交申訴材料,跟蹤申訴處理情況。建立非正常申請申訴逐級審核工作機制,嚴格核實申訴請求,重點核實相關單位、個人生產、研發有關情況,提高申訴質量。三是對拒不撤回又不提交申訴材料和充分書面證據的,根據情節依法從嚴處理,取消享受本地相關政策優惠的資格,取消申報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和優勢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備案企業等資格,取消中國專利獎、省專利獎申報、參評或獲獎資格。
三、加強重點治理
一是突出重點違規行為治理。聚焦異常大量申請、冒用他人信息申請、屢次申請非正常專利、倒買倒賣非正常專利申請以及無研發投入、無研發人員、無生產經營的“三無”空殼公司申請專利等涉嫌違法違規的重點問題線索,建立重點工作臺賬,逐項攻堅克難。
二是突出重點代理機構監管。組織開展代理機構“藍天”專項行動,加大對代理非正常專利申請和無資質專利代理的打擊力度。建立重點關注代理機構名錄,對重點監管對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在專利保護、運用等項目申報方面給予重點關注;對以虛借聯系人名義從事“黑代理”或規避代理監管等違法行為,進行重點關注。
四、建立精準高效排查機制
省局建立全省專利申請精準管理名單(以下簡稱精準管理名單)遴選制度,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推薦上報全省精準管理名單。對列入名單的申請人,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減少非正常專利申請排查頻次。各市局要在嚴格核實轄區相關單位和個人的研發情況和創新能力基礎上,向省局提出擬推薦的精準管理名單。納入精準管理名單的相關條件、程序及退出機制如下:
(一)條件。
1.本省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社會團體等(以下簡稱有關單位)。
2.單位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完備,建立、實施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
3.具備相匹配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資質,創新意識較強,發明創造能力較高,高質量發展需求比較迫切。
4.系國家重點發展產業、我省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省市重點鼓勵的產業龍頭企業、重點企業,或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示范企業,榮獲中國專利獎、省專利獎的有關單位,各高校、科研院所等。
5.遵紀守法,自覺遵守專利法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近3年無重大專利違法及其他嚴重違法行為。
6.自愿申請,承諾遵守國家知識產權局及省局規范專利申請有關工作要求。
(二)程序。
1.有關單位根據本《通知》要求,向所在地縣級市場監管部門提出申請,提交“承諾書”。
2.縣(市、區)市場監管部門對申請人的研發情況、創新能力進行嚴格核實后,向設區市市場監管部門提出推薦名單(見附件1)。
3.設區市市場監管部門審核后,向省局上報推薦名單。
4.省局復核、上報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核、公示。
5.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示情況,確定、調整本省精準管理名單。
(三)退出。
1.列入名單的申請人出現非正常專利申請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其移出名單,依法依規從嚴從重處置。
2.工作中需要調整、補充名錄的,由縣級市場監管部門按照本《通知》要求,提出調整、補充意見,逐級上報省局。省局復核、上報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核。
五、健全主動核查和舉報機制
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專利代辦處要在專利受理、預審、企業備案等環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主動排查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前移“打擊關口”。要持續加大對非正常專利申請的主動核查力度,設立專線,鼓勵社會公眾舉報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違規指標設置和不當資助獎勵政策等。
六、健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
組織開展專利獎勵資助等各類政策自查整改,不得直接將專利申請、授權數量作為享受獎勵或資格資質評定政策的主要條件;對專利授權的各類財政性資助每年至少減少1/4.堅決杜絕重復資助、超額資助、清零獎勵、變相資助、大戶獎勵等情況。積極協同公安、教育、科技、工業信息化、衛生等部門,依法核查、從嚴處置涉嫌違法違規重點問題線索;改進完善與專利工作相關評價標準,加強評審、認定管理工作中的專利質量評價,有效利用專利權評價報告,突出質量導向。按照《市場監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辦法》及有關政策文件,將提交非正常專利申請和從事違法專利代理等行為列為失信行為,并予以管理、公示。
七、健全工作推動機制
省局建立規范專利申請工作專班機制,整合知識產權保護、運用促進、信用監管、事業發展、專利預審、執法稽查等各方力量,優化提升規范專利申請工作效能,重點任務分工方案見附件2.各市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強化考核導向,壓實監管責任,加強力量配備,推動工作持續深入落地落實。要加大工作宣講力度,引導社會公眾自覺抵制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自覺提升專利申請質量,依法、合理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好創新成果。
各市專利申請精準管理推薦名單請于2月24日前報送省局。聯系人:章長勇,電話:0531-51792395.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2年2月18日
附件:1. 市專利申請精準管理推薦名單
2.《關于持續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此件主動公開)
附件1 市專利申請精準管理推薦名單
序號 |
單位名稱 |
地址 |
聯系人 |
聯系電話 |
市 |
附件2 《關于持續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序號 |
重點任務 |
責任單位 |
|
1 |
一、健全快速聯動處置機制 |
對國家知識產權通報的相關信息,省局將第一時間通報分發各市。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 |
2 |
各市要第一時間處理、按時反饋,定期匯總本轄區通報案件、重點問題線索、主動核查和舉報線索的處理情況、資助政策制定調整情況等,按時報送省局。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知識產權保護處,各市局 |
|
3 |
各市局要主動加強與科技、教育、衛生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及時通報非正常專利申請有關情況。 |
各市局 |
|
4 |
二、加強分級 分類治理 |
對本轄區內提交非正常專利申請的單位和個人,在相關項目申報、資助獎勵、預審服務、優先審查等環節予以重點關注,并區別不同情況開展分類整治:對申請人無異議的,督促主動撤回;對申請人有異議的,指導按時提交申訴材料,跟蹤申訴處理情況;對拒不撤回又不提交申訴材料和充分書面證據的,根據情節依法從嚴處理,取消享受本地相關政策優惠的資格,取消申報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和優勢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備案企業等資格,以及中國專利獎、省專利獎申報、參評或獲獎資格。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知識產權保護處,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保護中心,各市局 |
5 |
建立健全非正常申請申訴逐級審核工作機制,嚴格核實申訴請求,重點核實相關單位、個人生產、研發有關情況,提高申訴質量。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各市局 |
|
6 |
三、加強重點治理 |
一是突出重點違規行為治理。聚焦異常大量申請、冒用他人信息申請、屢次申請非正常專利、倒買倒賣非正常專利申請以及無研發投入、無研發人員、無生產經營的“三無”空殼公司申請專利等涉嫌違法違規的重點問題線索,建立重點工作臺賬,逐項攻堅克難。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執法稽查局,各市局 |
7 |
二是突出重點代理機構監管。組織開展代理機構“藍天”專項行動,加大對代理非正常專利申請和無資質專利代理的打擊力度。建立重點關注代理機構名錄,對重點監管對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在專利保護、運用等項目申報方面給予重點關注;對以虛借聯系人名義從事“黑代理”或規避代理監管等違法行為,進行重點關注。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知識產權保護處,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保護中心,各市局 |
|
8 |
四、健全精準高效的排查機制 |
省局建立全省專利申請精準管理名單遴選制度,向國家知識產權局上報全省精準管理推薦名單,建設、維護全省精準管理名單。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信用處,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保護中心 |
9 |
各市要在嚴格核實轄區相關單位和個人的研發情況和創新能力基礎上,向省局提出精準管理推薦名單。 |
各市局 |
|
10 |
五、健全主動核查和舉報機制。 |
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專利代辦處要在專利受理、預審、企業備案等環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主動排查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前移“打擊關口”。 |
知識產權保護處,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保護中心,各市局 |
11 |
要持續加大對非正常專利申請的主動核查力度,設立專線,鼓勵社會公眾舉報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違規的指標設置和不當資助獎勵政策等。 |
知識產權保護處,各市局 |
|
12 |
六、健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 |
組織開展專利獎勵資助等各類政策自查整改,不得直接將專利申請、授權數量作為享受獎勵或資格資質評定政策的主要條件;逐步減少對專利授權的各類財政性資助,每年至少減少1/4.堅決杜絕重復資助、超額資助、清零獎勵、變相資助、大戶獎勵等情況。 |
知識產權保護處、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各市局 |
13 |
積極協同公安、教育、科技、工業信息化、衛生等部門,依法核查、從嚴處置涉嫌違法違規重點問題線索;改進完善與專利工作相關評價標準,加強評審、認定管理工作中的專利質量評價,有效利用專利權評價報告,突出質量導向。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知識產權保護處、執法稽查局,各市局 |
|
14 |
按照《市場監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辦法》及有關政策文件,將提交非正常專利申請和從事違法專利代理等行為列為失信行為,予以管理、公示。 |
知識產權保護處、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信用處,各市局 |
|
15 |
七、健全工作推動機制 |
省局建立規范專利申請工作專班機制,整合知識產權保護、運用促進、信用監管、事業發展、專利預審、執法稽查等各方力量,優化提升規范專利申請工作效能。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知識產權保護處,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保護中心 |
16 |
各市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強化考核導向,壓實監管責任,加強力量配備,推動工作持續深入落地落實。要加大工作宣講力度,引導社會公眾自覺抵制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自覺提升專利申請質量,依法、合理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好創新成果。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知識產權保護處,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保護中心,各市局 |
|
17 |
各市專利申請精準管理名單請于2月24日前報送省局。 |
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各市局 |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