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體系
專精特新概念自2011年開始萌芽,2013年起在工信部的主導下在全國試點并逐步推廣,2021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加上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上升為國家戰略。2022年10月,“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寫進二十大報告。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包括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2、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概況
區域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浙江、廣東、山東、江蘇、北京、上海位列前6名,數量均超500家。從城市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寧波、重慶等城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京、滬、深三地均超過400家,位于全國第一梯隊,寧波、重慶在250家以上。
成立年限:平均成立年限16年,超八成企業在10年以上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成立年限為16年,成立年限在10年及以上企業占比達到80.3%,其中成立年限在11-15年、16-20年的企業分別占比26%、27%。
3、資本參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
截至2022年11月15日,睿獸分析收錄的902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2180家獲得過VC/PE投資,占比24.2%;新三板掛牌企業683家,占比7.6%;上市企業649家,占比7.2%;其中,A股主板153家、創業板238家、科創板204家、北交所48家、港交所8家、美股1家。
投融資趨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熱度逐漸恢復
2018年-2022年10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事件數量總體呈現穩步上升態勢,2021年達到1590起。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融資金額下滑明顯,之后開始穩步恢復提升,2022年1-10月達到1862.1億元,已超過2021年全年融資金額。
融資輪次:融資事件集中在A輪
2018年至2022年10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事件主要集中在A輪(1660起),A輪之后融資事件數量逐漸減少,種子輪及天使輪融資事件數量較少。從融資金額看,B輪融資總額最高,達到369.8億元,B輪之后輪次隨著融資事件數量減少,融資總額也逐漸降低。
VC/PE覆蓋率:獲得VC/PE投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不足1/4
根據睿獸數據統計,獲得VC/PE投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80家,占比達到24.2%。從主要省市(小巨人企業數量大于100家)來看,不同區域資本市場發展程度不同,各省市小巨人獲VC/PE投資比重差異較大,北京占比最高,達到48.7%,其次是上海(35.9%)和廣東(32.3%),總量排名靠前的浙江(20.6%)、山東(15.9%)低于平均水平,四川(27.8%)、陜西(30.9%)則高于平均水平。
上市企業:創業板小巨人企業最多,科創板小巨人企業占比超四成
根據睿獸分析平臺數據,截至2022年11月15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649家上市企業,其中美股1家、港股8家(含3家二次上市企業)、A股主板153家、創業板238家、科創板204家、北交所48家,其中,主板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比約4.8%,創業板小巨人企業占比19.6%,科創板小巨人企業占比42.0%,北交所小巨人企業占比38.7%。
上市企業:主板小巨人企業規模最大,科創板小巨人企業凈利潤率最高
從市值來看,上證主板小巨人企業平均市值最高,為89.3億元,北交所小巨人企業平均市值最低,僅為13.7億元。
從收入來看,上證主板小巨人企業平均收入最高,為26.4億元,北交所小巨人企業平均收入最低,不足5億元。
從凈利潤來看,上證主板小巨人企業平均凈利潤最高,為2.4億元,北交所小巨人企業平均凈利潤最低,為0.6億元。
從凈利潤率來看,科創板小巨人企業平均凈利潤率最高,為20%,深證主板小巨人企業凈平均利潤率最低,為11.4%。
4 、報告具體內容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