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序開展標準制定工作,促進我國典型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熔融處理技術的有序、健康發展,2023年4月21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在北京組織召開《固體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技術規范》國家標準開題暨討論會,來自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山東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天津壹鳴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鳳登綠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羿誠環??萍加邢薰?、北京建筑材料檢驗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智環創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代表3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固體廢物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技術規范》
《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本次會議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王秀騰主持,并對《固體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技術規范》國家標準提出背景、立項和組織情況進行了說明,同時提出了標準制定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危廢技術部劉國梁介紹了固廢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行業和政策情況。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楊華博士介紹了標準的立項基礎和主要內容。與會代表對熔融處理的對象和可行技術路線進行了深入交流,并對標準技術內容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標準牽頭單位將組織標準起草組結合典型工程案例開展現場調研,并盡快開展標準制定工作。
《固體廢物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技術規范》國家標準立項背景
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危廢焚燒殘余物等的固化穩定化是填埋前常用的預處理方式,但是固化穩定效果會受酸性溶液破壞,有浸出的風險,有毒有害物質可能會隨雨水流入土壤,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如果飛灰填埋場防滲層存在問題,飛灰浸出液的環境風險將不容小覷。而熔融/玻璃化處理技術能彌補穩定/固化處理技術的不足,固廢焚燒殘余物熔融固化技術利用高溫在徹底摧毀廢物中二噁英的同時、將重金屬定向遷移進入無害化熔融固化體封存,徹底避免了二次污染;其減容率可達80%以上,能有效節約填埋環境容量;殘留重金屬可有效固定于熔渣中,熔渣性質穩定,二噁英類物質分解徹底,熔渣可用作建筑材料。
日本、歐美等國家已有了20多年的熔融處置歷史,建立系統的熔融資源化標準體系。我國江蘇、廣東、山東、上海等地都有企業開展了危險廢物熔融處置。2021年,由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牽頭編制的國家標準GB/T41015-2021 《固體廢物玻璃化處理產物技術要求》發布,該標準對玻璃態判定和玻璃體的環境安全質量做出了規定。但是,國內熔融玻璃化標準體系仍不完善,熔融工藝技術要求、運營要求、污染物排放要求等相關標準缺失,影響了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021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立項《固體廢物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技術規范》(20221940-T-303),標準項目周期22個月,預計2024年報批。本標準對固體廢物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的術語和定義、總則、選址要求、固體廢物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系統要求、運營管理要求、熔融固化體的環境安全質量要求、熔融固化體的工程品質要求以及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進行了規定。表面處理廢物等其他固體廢物的熔融處理可參照本標準執行,不適用于放射性固體廢物的處理。標準適用于已建、新建、改建和擴建固體廢物焚燒殘余物熔融處理設施。
本標準將國際先進的熔融處理固體廢物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GB/T41015-2021的延伸,將有利于固體廢物熔融玻璃化技術的規范化發展,對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等的無害化的資源化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未來,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等將聯合相關單位,廣泛吸納技術先進、引領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加快本項標準的制定工作,盡快推動本項標準的出臺。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