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將從規則上得到強化——系列解讀(三)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篇》。本文將圍繞第三章環境信息披露中第一節應對氣候變化的披露要求,對多元化的減排措施和市場機制及科技創新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兩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多元化的減排措施和市場機制
第二十七條指出,披露主體應當披露減排相關信息,包括參與各項減排機制的情況、減排目標、減排措施(如管理措施、資金投入、技術開發等)及其成效等。
披露主體應當按照不同溫室氣體排放范圍分類披露因重新設計生產流程、改造設備、改進工藝、更換燃料等減排措施直接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并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公噸數,披露主體可以按照不同減排措施分別披露減排情況。
披露主體應當披露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和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的登記與交易情況,參與其他減排機制的項目和減排量登記與交易情況等內容(如有)。
為滿足本條要求,企業需對參與的碳信用機制進行披露,目前主要的碳信用機制為以下三種類型:
國家碳信用機制,由國家氣候條約制約的機制,主要包括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溫室氣體項目(CDM)以及聯合履約機制(JI);
獨立碳信用機制,不受任何國家法規或國際條約約束,由私人和獨立的第三方組織(通常是非政府組織)管理,主要包括核證減排標準(VCS)、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全球碳委員會(GCC);
區域/國家和地區碳信用機制,如中國核證自愿減排機制CCER。
1、清潔發展機制(CDM)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KyotoProtocol)。《京都議定書》建立了三個旨在減排的靈活合作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I-ET)、聯合履行機制(Jl)和清潔發展機制(CDM)。其中,清潔發展機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基于項目合作進行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
CDM備案了共計117種方法學,所涉及領域包括:能源工業(可再生、不可再生資源)、能源分配和能源需求、制造業、化工、建筑、交通、采礦、礦物生產、金屬生產、燃料的逃逸排放、HFC和SF6生產和消費中的逃逸排放、溶劑適用、廢棄物處理造林和再造林、農業等。
CDM簽發的碳抵銷信用CERs可以通過場外交易簽訂協議并在聯合國碳抵銷平臺注銷,也可以在指定交易所場內交易。
2、核證減排標準(VCS)
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由非營利組織VERRA于2005年設立,由國際氣候組織、國家碳排放交易協會和世界經濟論壇共同開發的碳減排標準,是全球范圍內應用范圍最廣的自愿減排機制,也是目前中國自愿減排項目參與國際機制的重要途徑。
VCS備案的方法學覆蓋的領域包括能源、制造過程、建筑、交通、廢棄物、采礦、農業、林業、草原、濕地和畜牧業,共為49個項目。
VCS所簽發的減排量為VCUs。VCS可以在Verra登記系統Verra Registry中交易。
3、黃金標準(GS)
全球目標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for the Global Goals,GS4GG)由黃金標準基金會管理,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其他非營利性組織共同設立,登記機構為黃金標準登記(Gold Standard Registry)。
GS備案的39個方法學涵蓋土地利用、林業和農業、能源效率、燃料轉換、可再生能源、航運能源效率廢棄物處理和處置、用水效益和二氧化碳移除8個領域。
GS已經為總計超過900個項目中簽發了1.51億碳信用,這些項目位于超過65個不同的國家。這包括1.261億自愿減排量和2490萬黃金標準核證減排量。共計7580萬噸自愿減排量已經注銷,占發行自愿減排量總量的60%。
GS簽發的碳抵銷信用為GS VERS。VERS可以直接在黃金標準登記系統交易,實現實時注銷,自動生成證書。大規模購買可以直接和網站上公開的項目業主接洽,或者與國際碳減排聯盟網站公開的經紀商聯系,通過場外簽訂合同后在黃金標準登記系統交易。
4、全球碳委員會(GCC)
全球碳委員會(Global Carbon Council,GCC)由海灣研究與發展組織(Gulf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Development, GORD)于2016年建立,并獲得政府組織交付和遺產最高委員會的資金支持,是中東和北非地區第一個自愿碳抵銷項目。GCC備案的方法學包括所有CDM備案的方法學和3個自行備案開發的方法學。3個自行備案的方法學分別為:面向電網或自備用戶供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抽水系統節能和從動物糞便和廢棄物管理項目產生能源。
GCC的注冊登記機構為IHS Markit,簽發的碳抵銷信用為核證碳信用(Approved Carbon Credits,ACCs)。
5、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
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可在市場銷售獲得減排收益,用于控排企業在全國和地方碳市場履約,作為金融資產進行投資交易。CCER方法學目前包括: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4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
與碳排放交易不同的是,碳市場中的企業要滿足國家設定的碳排放上限,超過上限的碳排放,需要購買相應的碳配額,是一種強制履約機制,CCER交易涉及的是非控排企業通過碳減排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前者是國家分配給企業的排放權,后者是企業自愿參與減排項目所產生的減排量,兩種產品的來源和性質不同。從碳減排看,CCER是促進溫室氣體減排的激勵機制,有利于通過市場化方式促進植樹造林、開發新能源、控制甲烷排放等綠色低碳行為,彌補財稅激勵機制的不足。從碳交易看,該機制彌補了碳排放權交易覆蓋行業有限等不足,豐富了市場化激勵方式。從消納端看,CCER為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企業低成本實現碳排放配額清繳履約提供了新選項,為企業、大型活動、個人等通過部分碳抵消實現高質量碳中和創造了條件。
二、科技創新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第二十八條指出,披露主體披露有利于減少碳排放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以及相關研發進展的,應當客觀、審慎地披露相關工藝技術形成的產品或服務的具體情況、相關業務的研發投入及進度、是否取得必要的審批或認證、是否已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已取得訂單情況等,鼓勵說明對披露主體當期及未來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以及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等。
為滿足本條要求,披露主體在對減碳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披露時應:
客觀、審慎披露:必須以客觀、審慎的態度進行披露,確保信息準確無誤。
詳細披露:需要詳細披露產品或服務的具體情況,包括工藝技術、研發投入、進展情況、審批認證情況、生產能力以及訂單情況等。
財務影響說明:鼓勵說明披露內容對企業當前和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
不確定性和風險披露:需要提及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以確保披露的全面性,是投資者能夠全面了解情況。
CTI華測認證服務
作為國內知名機構,CTI華測認證一直秉持專業、可靠、高效的服務理念,為客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體驗。
截至目前,CTI華測認證已累計完成近30個省市國家碳交易碳排放核查報告超過3000份,CDM/VCS/GS/CCER/GCC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審定/核證減排量超2千萬噸,組織/產品/活動層面溫室氣體核查項目超過500個,為超過300家企業發放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政府級/企業級碳達峰碳中和規劃超過30家,評價的國家級綠色制造示范項目超過50個。
CTI華測認證獲得的國內外資質如下:
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CCER)項目審定與核證機構資質
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第三方審核機構資質
國際自愿減排機制(VCS)第三方審核機構資質
國際黃金標準自愿減排機制(GS)第三方審核機構資質
海灣合作委員批準的GCC項目第三方審核機構資質
國際航空協會減排機制(CORSIA)航空飛行活動碳減排認可第三方核查機構資質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溫室氣體審定/核查機構
國家認監委批準國家認可委認可的ISO 50001能源管理體系認證機構
國家工信部備案的節能診斷服務機構
國家工信部批準的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
全國近30個省市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第三方核查/復核服務機構
CTI華測認證服務優勢:
資質全面:獲得眾多國際、國內權威機構授予的可持續發展領域資質
經驗豐富:作為國內最早從事可持續發展的第三方專業機構,憑借10余年的扎實發展,為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提供可持續發展服務
專業團隊: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打造了一批以研究生、海外工作經驗為主的專家技術團隊
一站式服務: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