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和供應鏈產生的溫室氣體通常占公司碳足跡的 70% 以上。這一現實意味著,如果不解決這一巨大的排放源(即范圍 3),公司就無法令人信服地承諾解決其對環境的影響。
與此同時,范圍 3 排放的數據問題已成為傳說,而有些人則認為,無論如何,公司影響其價值鏈的能力有限。不難理解,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已經成為一些公司試圖設定凈零排放目標的障礙。但是,全球最大的企業氣候目標驗證機構--科學目標倡議組織(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表示,我們可能看錯了這個問題。
在本周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SBTi 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新方法,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評估和交流其氣候績效”,而不僅僅是披露范圍 3 的總排放量。具體來說,SBTi 正在探索如何納入新的指標,以評估公司的采購和創收與全球氣候目標的一致性。公司的范疇 3 目標“可以作為一種強大的機制,將我們的全球氣候目標與公司的采購和創收目標結合起來”。
SBTi 表示:“我們的想法是衡量業務支出如何用于已達到與實現凈零排放相匹配的排放績效水平的實體、活動、商品、產品和服務,以及如何從這些實體、活動、商品、產品和服務中獲得收入”。
“解決供應鏈排放在概念上比解決公司內部直接排放更困難,”瑞士非營利組織Go for Impact的工作人員、SBTi技術咨詢小組的成員Holger Hoffmann-Riem說。“主要挑戰不在于降低范圍3排放,而是確保所有供應商盡快減少他們自己的直接排放。”
為了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SBTi 表示正在評估衡量“影響”的排放指標和跟蹤“結果”的非排放指標。
不過,作為一個以科學為名的氣候組織,SBTi 似乎不太愿意承認,氣候科學可能并不掌握所有答案。
“雖然科學可以告訴我們排放的時間表和曲線形狀,但它可能無法提供公司應如何行動以解決其排放問題所需的理解,” SBTI表示。“對于許多結果指標,例如采購支出中用于具有基于科學的減排目標的供應商的比例,或者高排放商品中凈零認證的比例,確定未來績效水平的基準可能不是直接從氣候科學推導出來的。”
Carbon Market Watch全球碳市場政策負責人Gilles Dufrasne說:目前,范圍3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當量噸或tCO2e為單位進行測量,代表了從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到商務旅行等15個不同類別的排放源的綜合。探索新的度量標準來捕捉這種細微差別可能會產生影響性的影響。
Dufrasne說:“規定汽車制造商必須有一定比例的電池電動車銷售,或者鋼鐵制造商必須有規定的綠色鋼鐵數量,這將有助于我們從非常粗略的碳排放當量指標中轉變出來。用其他特定行業的指標來補充溫室氣體目標的想法確實有趣且充滿希望。”
SBTi的范圍3的論文是作為更廣泛的研究包的一部分發布的,這些研究將為該組織的企業凈零標準提供信息更新,這是其企業脫碳框架的緊密跟蹤。(在另一份報告中,該組織表示發現各種類型的碳信用“在其預期的減排效果上無效”)。
設計更合適的度量標準只是SBTi表示正在考慮以增強范圍3目標設定的一系列選項之一。其他想法包括對定義目標邊界采取“更細致的方法”,以確保公司優先考慮“與氣候最相關的活動”,以及更加深思熟慮地考慮公司對排放源的影響程度。
自四月份SBTi董事會似乎批準更廣泛地使用碳信用額度來抵消范圍3排放以來,該組織經歷了數月的動蕩。這與其長期持有的立場背道而馳,并可能損害了該組織的信譽。
對于大西洋學院全球環境政治學教授、同時也是SBTi技術委員會成員的多琳·斯塔賓斯基來說,關于范圍3排放的論文是一個受歡迎的貢獻。“這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基于科學的方法,與SBTi董事會在他們4月份公報中試圖傳達的信息截然不同,”她說。
“解決范圍3排放的答案不是‘這太困難了,所以讓我們只使用碳信用’”,斯塔賓斯基說。“實際上應該是‘讓我們對不同價值鏈中的脫碳問題有更清晰的了解,并選擇能夠具體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