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戰是沒有硝煙的戰爭,盡管不會出現直接的人員傷亡,但是與真實的戰爭一樣,往往伴隨著輝煌的勝利和慘烈的后果。知識產權是現代商戰中最常見的武器之一,涉及知識產權的糾紛,不僅影響企業的盈虧,而且經常決定著企業的生死。這就關系到上至企業股東高管、下至企業員工、延及企業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經銷商等千家萬戶的生活。
如我們生活中可能面對的所有風險一樣,企業所面臨的知識產權風險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是可以通過合規管理有效的進行控制和消除。而忽視知識產權合規和風險管理,可能帶來血淋淋的教訓。知識產權合規中的風險非常多,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本文僅對涉及到技術秘密方面的幾個案例進行分析,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泄露技術秘密的合規與風險
技術秘密對于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可以做一個沒有針對性的假設,假設可口可樂的配方不慎泄露并在全世界范圍內公開,那么可以想見,可口可樂很快便會失去其口感和味道的差異性。“可口可樂”的品牌失去了核心產品的支撐,隨著時間的延長,“可口可樂”或許有必要更名為“雪碧”或“芬達”。
以上僅僅是假設,可口可樂公司在一百多年間銷往全球且成功的保護了其所擁有的技術秘密,知識產權合規管理是相當成功的。而在2021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之一的“香蘭素”案中,原告嘉興某公司的技術秘密的管理則出現了紕漏。該案原告嘉興某公司本為全球最大的香蘭素生產企業,被告王某公司本不具備香蘭素的生產能力,但是通過收買、利誘掌握大量技術秘密的嘉興某公司員工傅某某到王某公司工作。并且獲得了生產香蘭素的287張設備圖和25張工藝流程圖。通過侵犯技術秘密得到的技術沒有研發成本,且吸收了技術秘密所有者的經驗,具有后發優勢,從而能夠極大的壓低產品成本。王某公司成功實現了以極低成本生產香蘭素,同時對標嘉興某公司爭奪客戶和市場,以更低的價格銷售香蘭素產品。嘉興某公司的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鯨吞,截止原告嘉興某公司起訴前,王某公司香蘭素生產線的設計年產量和實際年產量已達數千噸,產品遍銷全球市場[1]。
可以想象,如果該案中,原告嘉興某公司沒有勝訴,法院沒有判決停止侵權,王某公司會占據越來越多的香蘭素市場份額。幸運的是,該技術秘密并沒有在社會公眾中進行擴散,否則技術秘密可能會變成現有技術,人人都可以實施。該案原告嘉興某公司在民事訴訟中,采用三種方法計算賠償金額,無論是營業利潤、銷售利潤還是價格侵蝕均多達數億元人民幣。最終法院判決停止侵權,賠償原告1.59億人民幣。該案件還是典型的先民后刑案件,法院把在民事訴訟中發現的犯罪線索,移送公安機關。
技術秘密的合規主要針對保密性的管理。對于技術秘密而言,其價值性往往容易得到認可。秘密性與保密性存在因果關系,即如果技術秘密持有者的始終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技術秘密難以被公眾所知。反之,不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技術秘密就有可能泄露成為公眾所知的現有技術。其中一個誤區是,企業自以為是技術秘密,但是在法律上未必達到技術秘密的條件,只能自行承擔相應的損失。例如,在南通中藍工程塑膠有限公司等與南通市旺茂實業有限公司、陳某某等侵害技術秘密糾紛中,法院不能確定原告主張的各項涉案信息是否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構成技術秘密。最終,法院沒有支持原告的主張[2]。
二、技術秘密相關的風險管理
一些企業在技術秘密管理上給出了教科書式的示范。在英格索蘭工業美國公司、孫某某侵害技術秘密糾紛一案中,原告英格索蘭公司在日常管理中,在勞動合同中對技術秘密的保密義務做出了明確的約定。并且,在《員工手冊》、《英格索蘭公司使用技術資源規定》等文件中對技術秘密管理做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上述規定均要求員工簽名確認收到,并書寫相應的承諾。這些看似日常的工作為后續的案件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8年6-8月期間,英格索蘭公司后臺系統監控到,資深員工孫某某利用公司內部系統下載圖紙,其中15天圖紙下載量超過每天1萬張,其中2天圖紙下載量超過了每天10萬張。2018年8月6日,英格索蘭公司道德合規部要求孫某某移交電腦接受檢查,并要求孫某某簽署公司電腦移交申明,同意將該工作電腦交付道德合規部檢查。同日,英格索蘭公司合規部門工作人員與孫某某進行面談,并制作了面談筆錄。
2018年8月16日,英格索蘭公司合規部門工作人員與孫某某再次進行面談,制作了面談筆錄,并要求孫某某出具了確認函。確認函確認了孫某某下載公司技術圖紙的行為,并要求孫某某做出了5項承諾。同日,英格索蘭公司通知孫某某解除勞動合同。
2018年8月20日,英格索蘭上海公司申請公證,在公證員和公證人員的監督下,查找孫某某在公司技術系統中下載文件的情況,結果顯示,該用戶共從該系統中下載69萬余份文件。隨后,向法院提起侵犯技術秘密民事訴訟。經過一審、二審程序,法院判決孫某某不得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涉案技術秘密,向英格索蘭公司、英格索蘭上海公司提交存儲有涉案技術秘密的載體,賠償合理維權費用人民幣30萬元[3]。
以上案例中,英格索蘭公司重視技術秘密的日常管理,并在日常管理中發現技術秘密的泄露風險。在發現風險后,采取果斷措施,及時進行補救。并通過法院判決的方式,禁止了技術秘密的披露和使用。有效的避免了技術秘密外泄帶來的巨大的損失。
三、泄露技術秘密關聯的專利權屬糾紛
技術秘密合規管理相關的另一個著名的案例,是凱賽生物與山東瀚霖之間長達十余年的知識產權戰爭。在凱賽生物準備在納斯達克上市之前,一系列知識產權法律糾紛成為其上市道路的阻礙。2008年,凱賽生物數位核心員工離職,其中包括了時任山東凱賽副總經理的王某某、時任技術負責人的葛某某等。這些離職員工加入了山東瀚霖,王某某等人成為了山東瀚霖的股東之一。其后不久,山東瀚霖與凱賽生物的同類產品項目上馬,總體規劃為生產能力每年6萬噸,總投資30億元,計劃5年內分三期建設完成,其中一期工程于2009年9月底正式投產。
凱賽生物認為,山東瀚霖該項目的核心技術來源于己,遂向法院提起訴訟。山東瀚霖針鋒相對,進行積極的反擊,雙方一系列法律糾紛拉開了帷幕。2010年5月,凱賽生物起訴山東瀚霖侵犯專利權和技術秘密,要求山東瀚霖賠償4500萬元的損失。2010年7月,山東瀚霖對前述案件的涉案專利提起專利無效宣告請求。2011年1月27日,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第16170號審查決定,宣告前述涉案專利全部無效。基于專利權被宣告無效的事實,法院裁定駁回了凱賽生物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凱賽生物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的無效決定,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要求法院撤銷相關無效決定決定。而法院維持了專利復審委員會的無效宣告決定。2010年10月,凱賽生物向法院起訴山東瀚霖虛假宣傳并對凱賽生物進行了商業信譽詆毀。法院認定山東瀚霖存在虛假宣傳,但不構成商業信譽詆毀。同時期,山東瀚霖與中科院微生物所共同起訴凱賽生物侵犯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專利權,要求賠償四千多萬元。總體上,以上案件可以看作是糾紛的第一階段,凱賽生物在糾紛中處于不利地位。
在經歷了一系列結果不理想的訴訟后,凱賽生物終于找到了正確的突破方向。2011年6月,凱賽生物員工以發明專利發明人署名權糾紛為案由,提起民事訴訟,起訴山東瀚霖擁有的一項專利公示的發明人。法院將涉案專利與凱賽生物擁有的在先技術對比,發現二者在技術構成上或者完全相同、或者在數值選擇區間上有重合之處。凱賽生物能夠提供研發過程、實驗數據等,而山東瀚霖方面并沒有提供證明其獨立研發的證據。法院確認了凱賽生物員工是訴爭專利的發明人,凱賽生物基于實際發明人和職務發明相關規定通過訴訟獲得了上述專利的專利權權屬。隨后,凱賽生物以同樣的方式獲得了山東瀚霖擁有的其他9項專利的所有權和發明人署名權[4][5]。在這一階段,凱賽生物逆轉了不利局面,該案件被海內外媒體報道為“中國專利署名第一案”。
隨后,凱賽生物在多地發起了一系列侵犯專利權訴訟和侵犯技術秘密訴訟。山東瀚霖被判決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凱賽生物經濟損失。從凱賽生物離職的高管王某某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被判刑5年。至此,凱賽生物在這場知識產權戰爭中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在這一階段,山東瀚霖曾經嘗試對權屬糾紛中的訴爭專利提起無效宣告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未予支持。其后的行政訴訟中,一審法院撤銷了無效決定,而二審中,最高人民法院又撤銷了一審判決維持了無效決定,并在判決書中明確認定,將他人技術成果非法申請為自己的專利,在該非法申請的專利權依法返還他人后,轉而對該專利權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的行為,明顯違背誠信原則,對該無效宣告請求,不應予以支持[6]。
四、總結和展望
我們正在經歷的時代,是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技術秘密是企業的核心資產,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對于這樣重要的資產,其合規管理與風險管控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秘密被侵犯后,能夠有效維權的往往是一些大型企業。大量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對于知識產權尤其是技術類資產的合規和風控,存在不少的問題。提高知識產權合規意識,切實的保護企業的財產權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參考文獻:
[1] 最高人民法院, (2020)最高法知民終1667號民事判決書。
[2] 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三終字第3號民事判決書。
[3] 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知民終1276號民事判決書。
[4]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6)京民終315號民事判決書。
[5] 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申2424號民事裁定書。
[6] 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知行終564號行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商標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