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HS 認證是什么認證?2025 年新規解讀與企業合規指南
在電子電氣產品進出口貿易中,許多企業都會面臨這樣的困惑:ROHS 認證是什么認證?為什么客戶突然要求提供 ROHS 合規證明?深圳某電子配件廠就因未能及時理解 ROHS 認證要求,導致價值 200 萬元的貨物在歐盟港口滯留,最終支付高額整改費用才得以通關。2025 年 8 月《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要求》(GB 26572—2025)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正式發布,標志著我國 ROHS 管控進入新階段。本文將全面解析 ROHS 認證的本質內涵、核心要求及 2025 年新規變化,幫助企業建立正確的合規認知。
一、ROHS 認證的本質:從環保指令到強制標準的演進
1.1 ROHS 認證的定義與立法初衷
ROHS 認證全稱為 **《關于限制在電子電氣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是一項旨在限制電子電氣產品中有害物質使用的環保管控制度。其核心立法目的是通過規范鉛、汞、鎘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從源頭減少電子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這項制度最早由歐盟于 2003 年推出,經過多次修訂后形成當前的管控體系,已成為全球電子電氣產業綠色發展的基礎性標準。
中國自 2006 年開始引入 ROHS 理念,歷經推薦性標準階段后,于 2025 年 8 月發布強制性國家標準 GB 26572—2025,標志著我國 ROHS 認證從自愿性向強制性的根本轉變。該標準由工信部牽頭,聯合 60 余家單位歷經 16 個月研制完成,通過 3 萬余次試驗驗證,確保了技術要求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1.2 從推薦到強制:中國 ROHS 認證的發展歷程
我國 ROHS 認證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2006-2011 年的探索期,主要參考歐盟標準建立初步框架;2011-2025 年的推薦性標準期,實施 GB/T 26572—2011 推薦性標準,以企業自愿執行為主;2025 年以后的強制實施期,GB 26572—2025 升格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對企業形成法律約束力。
這一演變過程反映了我國對電器電子產品環保管控的不斷強化。與推薦性標準相比,2025 年強標不僅擴大了管控物質范圍,更重要的是通過法律手段確保執行力度,企業違反標準將面臨行政處罰,這使得 ROHS 認證從 “可選項” 變為 “必選項”。
1.3 監管主體與法律依據
ROHS 認證的監管體系體現了多部門協同管理特點: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標準制定與行業管理,生態環境部側重環境影響監管,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產品質量監督抽查。這種分工機制確保了從生產到回收的全鏈條管控。
其法律依據包括《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和 GB 26572—2025 強制性國家標準。根據規定,列入管控目錄的產品必須滿足有害物質限值要求,否則將依據《標準化法》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將被納入信用黑名單,影響企業市場準入。
二、ROHS 認證的核心管控要求與適用范圍
2.1 10 種管控物質與限值標準
2025 年 ROHS 認證明確管控10 種有害物質,分為兩大類:
- 重金屬元素(4 種):鉛(≤1000mg/kg)、汞(≤1000mg/kg)、鎘(≤100mg/kg)、六價鉻(≤1000mg/kg)
-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6 種):多溴聯苯(PBBs)、多溴二苯醚(PBDEs)、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丁芐酯(BBP)、鄰苯二甲酸二 (2 - 乙基己基) 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
其中 4 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為 2025 年新增管控項目,主要用于塑料增塑劑,長期接觸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這一調整使我國 ROHS 管控物質與歐盟保持一致,有利于產品進出口貿易。
2.2 適用產品范圍與分類
ROHS 認證主要適用于額定電壓≤1000V 的電子電氣產品,重點覆蓋六類整機產品:
- 計算機、服務器等信息技術設備
- 電視機、顯示器等音視頻設備
- 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
- 電冰箱、空調器等家用電器
- 燈具及照明設備
- 電動工具、醫療電子設備等
標準對每種產品都規定了具體的均質材料拆分要求,通常每種整機產品需拆分為 400-600 種均質材料分別檢測。這種精細化管控確保了有害物質不會通過復雜組件被隱藏。
2.3 合格評定與標識要求
ROHS 認證采用兩種合格評定方式:
- 自我聲明(SDOC):企業自行檢測或委托實驗室檢測,簽署符合性聲明并保存技術文檔
- 第三方認證:由具備資質的認證機構出具認證證書,獲證產品可使用中國綠色產品標識(CGP)
2025 年新規創新引入數字化標識要求,企業可通過二維碼或電子屏幕顯示產品有害物質信息。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可查看:①產品環保使用期限 ②各均質材料有害物質含量 ③檢測報告摘要等內容。手機等智能終端需在系統設置中內置認證標志板塊,方便用戶查詢。
三、2025 年 ROHS 認證新規的關鍵變化
3.1 強制性升級帶來的合規壓力
GB 26572—2025 從推薦性標準升格為強制性標準,帶來三大變化:一是管控要求具有法律約束力,企業必須執行;二是監管部門可依法開展監督抽查,對不合格產品進行處罰;三是建立了 “企業主體責任 + 政府監管 + 社會監督” 的多元治理體系。
這種升級意味著企業不能再將 ROHS 合規視為可有可無。某家電企業測算顯示,為滿足強制標準要求,需投入約 3% 的研發費用用于材料替代和工藝改進,但長期可減少因環保問題導致的貿易壁壘損失。
3.2 檢測方法與國際接軌
2025 年標準采用的10 種有害物質檢測方法全部與國際標準接軌,包括 IEC 62321 系列檢測方法。這一調整解決了長期以來國內外檢測方法差異導致的 “同品不同結果” 問題,使我國檢測報告在國際市場獲得更廣泛認可。
對于出口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一次檢測可同時滿足國內外合規要求,大大降低重復檢測成本。SGS 實驗室數據顯示,采用國際接軌方法后,企業出口歐盟的檢測成本平均降低 25%。
3.3 全生命周期追溯體系建立
新規要求企業保存完整的技術支撐文檔至少 10 年,包括:
- 產品材質清單(BOM)
- 各均質材料檢測報告
- 符合性聲明文件
- 生產工藝記錄
- 數字化標識生成日志
這種全生命周期追溯要求促使企業建立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銷售的全過程管理體系。某上市公司建立的數字化追溯系統,使 ROHS 合規響應速度從原來的 72 小時縮短至 4 小時。
四、企業常見認知誤區與合規策略
4.1 三大典型認知誤區
誤區一:認為 ROHS 認證只是出口需要
實際上 2025 年強標實施后,內銷產品同樣需要滿足要求。2025 年第三季度,市場監管部門已查處 12 起內銷產品 ROHS 超標案件,平均罰款金額達 5.8 萬元。
誤區二:自我聲明無需專業檢測
部分企業認為自我聲明就是 “自行宣稱”,無需實際檢測。但標準明確要求自我聲明必須有檢測報告或供應鏈合規證明作為支撐,虛假聲明將承擔法律責任。
誤區三:標識等同于認證
正確認知是:標識是合規信息的展示方式,而非認證本身。即使產品標注了環保標識,仍需確保實際有害物質含量符合限值要求,監管部門會進行隨機抽查驗證。
4.2 分層合規策略
中小企業入門策略:
- 優先管控高風險材料(塑膠、涂料等)
- 選擇 CNAS 認可實驗室進行關鍵項目檢測
- 建立簡單的材料臺賬和檢測報告管理系統
大型企業進階策略:
-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供應商提供 ROHS 合規證明
- 建立內部實驗室,降低長期檢測成本
- 將 ROHS 要求納入產品設計階段,采用替代材料
出口企業特別策略:
- 關注目標市場差異,如歐盟 ROHS 與中國 ROHS 的細微區別
- 選擇具有國際認可資質的檢測機構(如 SGS、Intertek)
- 建立多語言版本的合規文檔體系
4.3 檢測機構選擇標準
選擇 ROHS 檢測機構時應關注:
- 具備 CNAS 實驗室認可資質
- 檢測方法符合 GB 26572—2025 要求
- 有同類產品檢測經驗
- 能提供檢測報告解讀服務
- 具備數字化標識技術支持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官網公布了符合要求的檢測機構名單,企業可通過官方渠道查詢選擇。
立即獲取 ROHS 認證合規工具包
理解 ROHS 認證是什么認證,是企業應對 2025 年環保強標的基礎。隨著 GB 26572—2025 的實施,電子電氣產品的環保合規已進入 “強制時代”,提前布局的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
現在填寫下方表單,即可免費獲?。孩賀OHS 10 種有害物質檢測清單 ②2025 年新規合規自查表 ③數字化標識生成指南 ④前 100 名咨詢客戶享檢測費用 7 折優惠。我們的專家將根據您的產品類型,提供包含材料替代建議、檢測方案優化和風險預警機制的定制化合規方案,助您平穩過渡到強制標準時代!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