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瞇瞇眼”的IP風暴:是審美差異還是別有深意?
2021年12月的下半旬持續被“瞇瞇眼”話題占據。一時間,“瞇瞇眼”也在網絡上引發了兩種聲音:一種認為“瞇瞇眼”代表歧視、辱華;另一種則認為“辱華”類的說法過于激進了,審美多元,不能說小眼睛就是辱華等......真可謂是一雙“瞇瞇眼”,激起了網絡輿情的“千層浪”。
此前,清華美院畢業設計展上的模特造型和陳漫的攝影作品因為“瞇瞇眼”涉嫌辱華而受到了網友的筆誅墨伐。近日,“瞇瞇眼”一詞再次登上熱搜,引起熱議,先是未上映就被叫好的動畫電影《雄獅少年》,再是三只松鼠、奔馳宣傳廣告中的模特妝容,真可謂是一雙“瞇瞇眼”,激起了網絡輿情的“千層浪”。
12月的下旬,被“瞇瞇眼”奪了眼球
12月17日,《雄獅少年》全國首映,目前貓眼購票評分高達9.5分。這部《雄獅少年》被稱為極其難得的不依賴神話IP、探索現實主義話題的動畫電影,2021年12月進入了國家版權局公布的2021年度第十五批重點作品版權保護預警名單。
影片播出后其內容和制作得到很多網友一致好評,但同樣受到網友關注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有網友認為,《雄獅少年》中的人物小眼睛、寬眼距,長的是一雙斜飛的吊梢眼,此種人物IP形象的設置有刻意迎合西方對東亞長相的刻板印象之嫌。
或是因為《雄獅少年》“瞇瞇眼”事件的發酵,12月26日,三只松鼠也登上微博熱搜,有網友指出,三只松鼠在2019年拍攝的宣傳海報中,模特被有意化成“瞇瞇眼”,模特的妝容再次引起網友討論,隨后三只松鼠官方撤除了該海報并道歉。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12月27日,奔馳新的宣傳廣告中女性模特的妝容再現“瞇瞇眼”,而奔馳官方對此事并未發聲回應,并于28日下架了該爭議視頻。
2021年12月的下半旬持續被“瞇瞇眼”話題占據。一時間,“瞇瞇眼”也在網絡上引發了兩種聲音:一種認為“瞇瞇眼”代表歧視、辱華;另一種則認為“辱華”類的說法過于激進了,審美多元,不能說小眼睛就是辱華等......
IP形象不止是審美,還有與受眾的聯結
針對此類事件,網上你來我往、眾說紛壇,而一直以來,關于西方對東亞長相歧視的爭議長期存在,而當西方的種種意識形態出現在各種影視、商業等活動中時,總能引起軒然大波。類似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審美差異還是意識流的過度解讀?
環球人物雜志在《“瞇瞇眼”爭議中,最值得警惕的是什么?》一文中說道:“在藝術創作中,我們要旗幟鮮明地抵制西方有意圖地利用‘瞇瞇眼’表達其反華禍心,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只要看到‘瞇瞇眼’‘小眼睛’,就認定是‘辱華’。審美錯位問題,觀眾和創作者可以探討,但動不動給人扣上辱華的帽子就大可不必。”
企業形象的樹立本就并非易事,從以上事件,我們可以看到,IP形象對藝術創作及企業品牌形象的塑造會產生巨大影響,人民日報在點評此事時表示,“充分尊重受眾,才能贏得市場?;趥€人特征打造、用于商業宣傳的文化產品,應當盡可能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和產品氣質是否相符,二是大眾審美能否接受。”各種商業宣傳動畫、海報、圖片等都是企業寶貴的知識產權產品,因此在形象的策劃上,應該避開易引起大眾爭議的元素和符號。
拋開網友對此類事件的爭議點,在時代大環境中,別出心裁、領異標新的產品固然重要,但這種與眾不同應該建立在大部分受眾都能夠接受的程度上。誠如人民日報評論中所說的,“品牌選擇的模特,代表品牌的形象和價值。無論是國內外企業,還是藝術家、電影制作者,所播出的廣告、創造的作品,都必須有更成熟的受眾意識,既要對受眾的認知和審美情趣有所了解,更要尊重受眾所處的文化環境和歷史情感。”
如今,IP在各個行業的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影視人物IP形象的設置還是品牌模特、妝容形象的設定,都代表著一個企業的品牌形象,各行業、企業在進行各種IP的設置時除了自身審美外,還應該綜合考慮受眾和品牌的調性,才能得到大眾和市場的認可。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