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淺談企業專利工作的重點
作為企業,如何開展專利工作以適應專利強保護時代的來臨?本文試圖通過對法律的理解以及結合筆者12年+的專利行業實踐經驗,對企業專利工作的重點發表一些淺見。
現行專利法從1984年通過至今,已先后通過1992年修改、2000年修改、2008年修改,以及2023年修改四次修改。2023年的第四次修改中,引入了懲罰性賠償、提高了法定賠償額、完善了有關賠償額確定的證據規則等涉及到專利侵權賠償的相關制度,這似乎都預示著專利強保護的時代即將到來。
作為企業,如何開展專利工作以適應專利強保護時代的來臨?本文試圖通過對法律的理解以及結合筆者12年+的專利行業實踐經驗,對企業專利工作的重點發表一些淺見。
一、什么是專利
要談企業專利工作的開展,首先得弄清楚專利到底是什么。
關于專利的定義,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表達,筆者比較中意的定義為:專利,即專利權的簡稱,指由政府機關或者代表若干國家的地區性機構根據申請所頒發的一種文件,這種文件記載了發明創造的內容,并且在一定的時間期間內產生這樣一種法律狀況,即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在一般情況下只有經專利權人的許可才能予以實施。
從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專利有以下幾大特性:
第一,獨占性,也叫排他性,即一般情況下,非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實施專利技術,其實質就是給與專利權人合法的壟斷權。為什么要給與專利權人合法的壟斷權?專利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要實現此目的的前提是將好的發明創造公布于眾,讓公眾得以在公開的發明創造的基礎上繼續創新。可發明創造人為啥要將自己好的發明創造告訴別人而不是獨自知曉?因此,必須給予其一定的好處,即給予其合法壟斷權,用合法壟斷權來交換其好的發明創造的公開,以實現專利法的前述立法宗旨。
第二,時間性,即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擁有專利權。我們試想,如果對專利權沒有時間的限制,那么在此基礎上的創新由于依賴于在先的專利權,其在未獲得在先權利人的許可的情況下,勢必很難實施。那么,即使一項好的發明創造公布于眾,公眾即使改進后形成新的發明創造,但仍然難以實施,其仍然沒有繼續創新的動力,會對實現“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立法宗旨形成障礙。由于專利權具有時間性,在后的發明創造在一段時間后可自由實施,則公眾在知曉相關發明創造后,才有在此基礎上繼續創新的動力。
第三,主動獲取與審核。與著作權自作品完成之日而自動產生不同,專利權非發明創造完成之日而自動產生。專利權必須由申請人提出申請,即申請人必須主動提出想要獲取什么樣的權利,獲取多大范圍的權利,經過相關機構審核,并代表公眾和申請人進行“利益博弈”后才能正式獲得專利權。因為專利權屬于壟斷性質的權利,給予專利權人的權利越大,對公眾的束縛也就越大,因此必須在申請人想要的權利范圍基礎上經過公正審核之后方能給出一個合適的權利范圍,否則就會對公眾不公平。
二、市場保護
對于企業來說,市場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市場保護對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從專利定義可以看出,專利權的排他性恰恰可以幫助企業獲得市場保護,但想獲得市場保護,則必須先擁有市場保護的武器,即專利權,從而享受專利權的排他權,進而占領更多市場。因此,專利權的獲取是企業專利工作的基礎,也是企業專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專利權的獲取主要從哪些方面開展工作了?從表面上看是申請,而其實質內容可以包括:專利挖掘布局、申請文件撰寫、查新檢索分析、審查意見答復、駁回復審等。
專利挖掘布局,即從創新中找到可專利點,并結合技術、行業、市場和地域等多個維度對這些專利點進行合理的排列組合,以期獲得權利的最大化。
申請文件撰寫,需要從授權、無效、訴訟等多個維度考慮,隨著知識產權意識的加強及知識產權水平的提高,從立法的趨勢來看,對申請文件的要求越來越高。申請文件的撰寫不僅要考慮權利要求的布局,還要考慮說明書對權利要求的解釋,即專利的申請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授權,還需經得起無效,以及便于侵權發現和侵權判定。
想要撰寫出高水平的專利申請文件,專利申請前的查新檢索尤為重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欲申請專利的技術是己,那么通過查新檢索找到在先公開文獻則是彼,只有將二者結合分析,方能明白真正的創新點在哪,創新程度有多高,便于為是否申請專利、申請何種類型的專利、意欲獲得多大保護范圍提供決策支撐。
審查意見的答復和駁回復審其實質就是申請人一方和代表公眾的審查員一方之間進行的直接的利益博弈。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文件類似申請人一方的訴求,而代表公眾一方的審查員必須在此基礎上和申請人討價還價,直到雙發達成一致條件方可獲得授權。所以,審查意見答復和駁回復審過程中,申請人必須要明白哪些利益是關鍵的且必須堅持的,哪些利益是為了獲得授權可適當讓步的,哪些利益是站得住腳的,只有懂得取舍方能使己方利益最大化,因此,申請文件的撰寫是基礎,審查意見的答復和駁回復審也是關鍵。
當然,市場保護僅僅獲得專利權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通過專利運用將專利的價值有形化,譬如,通過專利宣傳來提高自身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對同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通過專利維權來獲得的更大的市場,通過專利許可來實現創新的另一途徑的收益……。
三、侵權風險控制
專利是對創新最好的保護方式之一。從專利定義的排他性來看,我們自己在做創新和創新保護的同時,我們的同行也在做創新和創新保護,鑒于此,即使我們完全沒有參考同行的技術,我們的創新也有可能侵害他人專利權的風險。如何減少由于專利侵權而被告,即降低相關技術的實施侵害他人專利權的風險,從而做好專利侵權風險控制,筆者以為提前開展專利侵權風險排查工作意義重大。
專利侵權風險排查在行業類有一個高大上的叫法:FTO。FTO是“Freedom To Operate”的英文縮寫(英文也有叫“Right to Use”),中文一般稱為自由運作分析或自由實施分析。在一項技術在實施應用前,即商業化前一般應進行FTO檢索,尋找可能遇到的專利壁壘,并識別侵權風險,保障技術能夠自由地運作。簡而言之,即在一項技術在實施應用前,對相關區域內的專利文獻進行檢索分析,確認是否存在可能侵權的風險專利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風險應對。
談到風險應對,則有以下幾項工作可以開展:
第一,規避設計。即針對可能侵權的風險專利,詳細分析后另辟蹊徑,繞開其保護范圍,從而降低侵權風險。
第二,無效分析。眾所周知,專利授權后存在一個無效程序,這也是對權利人相對方利益的進一步保障,任何專利獲得授權后都有可能因其不符合專利法相關規定而被宣告無效,即使是發明專利通過了實質審查,也有可能存在某些瑕疵。因此,對可能侵權的風險專利進行無效分析,若分析結果為風險專利被無效的可能性極大,則繼續實施相關技術的侵權風險屬于可控范圍內。無效分析完成后,是否申請無效宣告,則可視具體情況而定,貿然的無效宣告可能會過早暴露自己,也有可能激怒風險專利的權利人,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當然,對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存在疑惑時,也可以通過無效宣告來明確保護范圍,甚至讓對方對權利要求進行解釋時縮小保護范圍,從而達到不侵權的目的。
第三,價值專利轉讓獲取。在風險應對的時候,存在一類專利,我們意欲實施的技術落入其保護范圍,且規避設計存在較大難度,且通過無效分析發現其被無效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我們可以得到初步結論:這個專利是比較有價值的專利,不僅是我們的痛點,也有可能是整個行業的痛點。若,可以通過轉讓獲取相關專利權,則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痛點,還會讓行業的痛點緊握在自己手中,對其他同行形成障礙。
誠然,即使專利侵權風險排查工作做的再好,也不能確保實施相關技術就一定不侵權,因為檢索庫的限制、專利申請公開的周期、不同檢索分析人的實際操作、對保護范圍的不同理解、對侵權的各種抗辯的不同理解、實際作業的時間要求等等都會影響到風險控制的最終效果。但,毋庸置疑,專利侵權排查工作的開展肯定能降低侵權風險,尤其隨著懲罰性賠償的引入,專利侵權風險排查作為非故意侵權的有力證據,勢必逐漸成為企業專利工作的日常工作之一。
四、專利情報收集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以及知識產權意識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發明創造熱衷于選擇專利作為創新保護的方式,因此,專利文獻的數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科技信息通過專利文獻而公開。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專利分析,來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為企業的各種決策提供參考建議:
第一,主要同行分析及監控。筆者認為,主要同行分析及監控,是最有效也最便于操作的專利分析的一種。一個行業,假設能做好創新的有10家同行,那么可能對創新做好保護(專利布局)的就只有5家,而這5家中有能力通過專利侵權訴訟維權的可能就只有那么一到兩家。因此,我們做好主要同行分析及監控工作,不僅能為我們的研發提供技術借鑒,還有利于更早的做好侵權風險控制,而且還能通過技術分析得知主要同行的發展趨勢。
第二,技術主題檢索分析。通過技術主題檢索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某個技術領域的技術脈絡及發展趨勢,以及收集到哪些專利由于失效而可以直接實施相關技術,從而減少研發投入、縮短研發周期。通過技術主題檢索分析,還可以得知技術領域內的專利布局狀況,從而為產品開發提供路徑。通過技術主題檢索分析,還可以發現潛在的競爭者和合作者,為企業更好地認清自己在行業內的地位提供參考。
當然,以上兩種檢索分析只是運用的比較多的兩種情況,企業還可以根據不同目的出發開展各種專利情報收集工作,通過專利情報收集為企業帶來實際價值。
五、專利體系的搭建
企業專利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可以做到的,需要有一個適合企業本身的體系來支撐,將專利工作納入到企業運營過程中各個節點,從而保證專利工作順暢地開展。
我們可以以項目的形式開展專利工作,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個節點:
第一,立項前,根據對產品開發的一些想法,進行專利情報收集。譬如,欲開發的產品要實現什么功能,是否存在對標的競品,甚至可以是模仿哪個產品進行開發等,進行相關的專利情報收集,提供給研發人員作為借鑒;
第二,開發過程中,針對創新進行挖掘布局和專利申請。挖掘布局不是簡單
第三,產品上市前,根據即將實施的具體技術方案完成專利侵權風險排查,以降低產品上市后被訴侵權的風險。當然,很多時候,完全做到零風險可能性不大,或者付出的代價太大,但至少在這個階段需要做到風險可控;
第四,產品上市后,需對市場進行走訪和調研,一方面可以對產品的改進提供建議,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發現涉嫌侵害自己專利權的同行。
同時,由于專利工作是一個跨多部門的工作,需要有不同的人員扮演不通的角色,因此,要對各角色做好定位和分工,主要涉及的角色和分工如下:
研發人員,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創新,包括產品開發、專利的簡單檢索分析以及提供技術交底材料等;
Ipr,其主要職責是企業專利管理過程中決策和資源協調,包括挖掘布局、查新檢索分析、專利點確認、專利申請決策、初步侵權判定、外部文件審核、費用預算、內部培訓等;
外部代理人,其主要職責是ipr的決策執行及給出專業建議,包括技術方案理解、便于撰寫和理解技術方案的檢索、申請文件撰寫、審查意見答復等,以及其他企業委托的專業事項,如專利侵權風險排查、無效檢索分析等;
審查員,其主要職責是專利授權及無效決定,包括專利性檢索評估、其他是否符合專利法規定的審查、下發審查意見、授權或者駁回、復審決定、無效決定、專利可授權保護范圍大小等等;
法官,其主要職責是糾紛解決,包括實際保護范圍大小認定、是否侵權認定、侵權賠償額認定、權屬認定等等。
我們從上述角色和分工可以看到,一個專利的從無到有,再到運作,涉及到企業內部、外部多個不同部門和人員,想做好專利工作,企業ipr不僅要專業功底過硬,還得有能充分協調內外資源的能力。企業的專利體系搭建之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專利工作的多元化及復雜性,才能使得搭建的專利體系能助力企業專利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專利,是對創新的保護方式之一,其本質仍然離不開創新,只有企業重視創新,才會有創新保護的一席之地,而為了做好創新保護,將專利工作引入每一個創新節點來搭建專利體系的重要性也毋庸多言。總之,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專利工作不是一個純技術的工作,其本質還是一個商業行為,所以專利工作開展需跳出技術的圈子,更多的運用商業思維,更多的考慮市場實際情況,合理借助內外部力量,方能使得企業專利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注:廖青松,男,工學學士,法學碩士,同時具有法律職業資格和專利代理人資格,12年+專利行業從業經驗,先后就職于國內知名大型企業和國內知名大型事務所,曾在行業內知名新媒體上發表《產品上市前如何進行專利侵權掃雷 》、《從侵權訴訟探討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從實務操作對專利法第四次修改草案的幾點思考》 等多篇文章,有豐富的專利申請文件撰寫及審核、專利侵權排查與風險應對、專利無效及訴訟、專利挖掘與布局經驗,一直執著于為企業提供更好的專利服務。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