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醫療器械的預期用途是什么?醫療器械如何使用?
需要考慮到的因素包括:
---醫療器械所扮演的角色與下列哪個相關,
---疾病的診斷, 預防,監護,治療或緩解;
---對創傷或殘疾進行補償;
---解剖過程的替代或矯正, 或妊娠控制;
---使用指示是什么?(如患者群)
---醫療器械是否用于生命維持?
---如果器械失效是否有必要進行特殊的干預;
2 醫療器械是否預期用于植入?
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植入的位置, 患者群的特點、年齡、體重、身體機能, 年老對植入性能的影響, 植入物的預期壽命, 植入物是否可取出。
3 醫療器械是否預期和患者或其他人接觸?
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預期接觸的性質, (即表面接觸,有創接觸,或者植入), 以及每種接觸的時間和接觸的頻次。
4 在醫療器械中用到了何種材料或部件? 或何種材料或部件與醫療器械共同使用,或與產品接觸?
需要考慮的因素:
---與相關物質的兼容性;
---與組織或體液的兼容性;
---與安全相關的特性是否已知;
---器械制造是否使用了動物器官;
5 是否有能量給予患者或從患者身上獲取?
應考慮的因素:
---能量傳遞的形式;
---其控制, 質量, 數量 ,強度和持續時間;
---其能量等級是否高于相似醫療器械的能量等級.
6是否有物質提供給患者或從患者身上提取?
應考慮的因素:
---物質是提供還是提取;
---是單一物質還是一系列物質;
---最大和最小傳遞率及控制
7 是否由醫療器械處理生物材料并用于再次使用、輸送或移植?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處理的方式和被處理物質的類型(例如,自動輸血,透析, 血液成分或細胞的治療處理)。
8 醫療器械是否以無菌形式提供或預期由使用者滅菌,或采用其他微生物控制方法?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
---醫療器械是預期一次性使用還是重復使用的包裝形式;
---貨架壽命問題;
---重復使用次數的限制;
---產品滅菌方法;
---制造商預期之外的方法進行滅菌的影響;
9醫療器械是否預期由用戶進行常規清潔和消毒?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所使用的清潔或消毒劑的類型和消毒次數的限制。醫療器械的設計也可能影響日常清潔和消毒的有效性。此外, 還需要考慮到清潔或消毒劑對器械的安全性或性能的影響。
10 器械是否預期改善患者的環境?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
--溫度; --濕度; --大氣成分; --壓力; --光線;
11 是否進行測量?
需考慮的因素包括:測量的變量和測量結果的準確度和精確度。
12 器械是否進行分析處理(解釋)?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醫療器械是否由輸入或獲得的數據顯示結論, 所使用的算法和置信界限。應特別注意非預期的算法和數據的使用。
13器械是否預期與其他器械,醫藥或醫療技術聯合使用?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識別可能使用的的醫療器械,、 醫藥或其他醫療技術,與這些相互作用相關的潛在問題, 以及病人對治療的順從性。
14是否由不希望的能量或物質輸出?
應考慮的與能量相關的因素包括:噪音和振動, 熱量, 輻射(包括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和紫外/可見/紅外輻射), 接觸溫度, 漏電流和電(磁)場。
應考慮的與物質相關的因素包括:制造、清潔或測試過程中使用的物質, 如果繼續保存在產品上可能會有不希望的生理影響。
還應考慮的與物質相關的因素包括:化學物質、廢物和體液的排放。
15 醫療器械是否對環境影響敏感?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操作、運輸和儲存環境。包括:光線,溫度,濕度,振動,泄漏,對能源和致冷供應的變化的敏感性,以及電磁干擾。
16 醫療器械是否影響環境?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
--對能源和致冷供應的影響; --毒性物質的散發; --電磁干擾的產生;
17醫療器械是否有與之相關的基本耗材或附件?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消耗品或附件的規范以及對使用者選擇它們的限制。
18是否有必要進行維護或校準?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
---維護或校準由誰來實行,操作者、使用者還是專家?
---適當的維護是否需要特殊的物質或設備?
19醫療器械是否包括軟件?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軟件預期由誰來安裝、驗證、修改或更換,操作者、使用者還是專家?
20 醫療器械是否有儲存壽命限制?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標簽或指示物, 以及到達有效期的處置。
21 是否有延遲或長期使用效應?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人機工程學和累積效應。例如:鹽水泵隨著時間腐蝕, 機械疲勞,扎帶或附件的松動,振動效應,標簽磨損或掉落,長期材料降解。
譯注: 人機工程學:研制機器時, 考慮到操作員的能力、限制、習慣等因素, 通過降低操作者的疲勞和不適應從而使生產力最大化的一門科學。
22 醫療器械承受何種機械力?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醫療器械承受的力是否在使用者的控制下或由其他人員的相互作用來控制。
23 什么決定醫療器械的壽命?
應考慮到的因素包括:老化和電池損耗。
24 器械是否預期一次性使用?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器械使用后是否自毀?是否能明顯看出器械使用過?
25 器械是否需要安全的退出使用或處置?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醫療器械本身進行處置時產生的廢物。例如, 是否含有毒性或有害材料,材料是否可再循環使用。
26 器械的安裝或使用是否需要經過專門培訓或專門的技能?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器械的新穎之處和安裝器械的人可能具有的技能和經過的培訓。
27 安全使用信息是如何提供的?
應考慮到的因素包括:
---信息是直接提供給最終用戶還是涉及到第三方的加入(例如安裝者,護理者,保健專家或藥劑師);是否意味著需要培訓;
---調試和移交給最終用戶;是否可能出現不具備必要技能的人進行安裝的情況;
---考慮到器械的預期壽命, 是否需要對操作者或服務人員進行再培訓或再認證;
28是否需要建立或引入新的生產過程?
應考慮到的因素包括:新技術或新生產規模。
29 醫療器械的成功使用,是否決定性的取決于人為因素,例如使用者接口?
29.1用戶接口的設計特征是否可能導致使用錯誤?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可能造成使用錯誤的用戶接口設計特征。用戶接口設計特征包括:控制和指示物(器), 使用的符號, 人機工程學特性, 物理設計和布局, 操作的級別, 軟件驅動器械的菜單, 警告的可視性, 警報的可聽性, 顏色編碼的標準化。可用性部分的詳細指南參照IEC 60601-1-6[25], 警報方面的指南參照IEC 60601-1-8[26]
29.2在器械的使用環境中, 是否會因分心而導致使用錯誤?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
---使用錯誤的后果;
---是否這些導致分心的事情很平常;
---用戶是否會被不尋常的事情干擾;
29.3 醫療器械是否有連接部件或附件?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錯誤連接的可能性,與其他產品連接的類似性, 連接力, 對連接完整性的反饋, 以及過緊或過松。
29.4 器械是否有控制接口?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間隔、編碼、分組、圖形顯示、反饋模式、出錯、疏忽、控制的區別、可視性、啟動或變換的方向,控制是連續的還是斷續的,設定或動作的可逆性(可取消性)。
29.5 醫療器械是否顯示信息?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在不同情況下的的可視性(包括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使用者視力,不同的人群和觀察力),顯示信息的清晰度,單位,顏色編碼,以及危急信息的可到達性。
29.6 醫療器械是否由菜單控制?
應考慮到的因素包括:層次的復雜性和層數, 狀態的了解, 設置(所在)的路徑, 導航方法,每一動作的步驟數, 順序的清晰度和記憶問題, 與其可達到性相關的控制功能的重要性, 以及偏離指定操作規程的影響。
29.7 醫療器械是否用于有特殊需要的人?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使用者, 他們的智力和身體能力、技能和培訓, 人機工程學, 使用環境,安裝要求, 以及患者控制或影響醫療器械使用的能力。應特別注意有特殊需求的使用者,例如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他們的特殊需求可能包括在旁人幫助下使用醫療器械。器 械是否預期由不同技能水平和教育背景的人使用?
29.8 用戶接口是否可能使用戶開始行動?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引發用戶有準備的動作的開始, 從而使其進入受控的操作模式的可能性;這擴大了患者的風險, 并引起此狀況下的使用者知曉。
30 醫療器械是否使用警報系統?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誤報、漏報、警報系統斷開、遠程警報系統不可靠的風險, 以及醫療人員理解警報系統如何動運作的能力。警報系統的指南見IEC 60601-1-8[26]
31 在何種情況下醫療器械可能被有意的誤用?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使用了不正確的連接器, 使安全特征或警報失效, 忽視了制造商的維護建議;
32 醫療器械是否保存對患者護理非常重要的數據?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數據被修改或破壞的后果。
33 醫療器械是否預期用為移動式或便攜式?
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必要的夾具,手柄,輪子,剎車,機械穩定性和耐久性。
34 醫療器械的使用取決于其根本性能?
應考慮的因素, 例如, 生命支持器械的輸出特性或警報系統的運行。 醫用電氣設備和電氣系統的關鍵性能的討論參照:IEC 60601-1[23]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企業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知乎、市場監督總局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系刪除并致歉!